“脏乱差”变身“洁净美”——崆峒区人居环境整治见闻
原标题:“脏乱差”变身“洁净美”——崆峒区人居环境整治见闻
记者 李芳芳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是记者在崆峒区走访调查人居环境整治时,收获的最大感触。
11月9日,刚刚立冬的平凉,在一场冷雨中温度骤降,寒风吹起,树叶纷纷落下,为初冬的平凉农村平添了几分诗意,尤其是在古色古香、古意悠扬、古柳环绕的崆峒区柳湖镇新李村,更有着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境,让人心旷神怡。
木廊架曲径通幽、景观亭风雅别致,石雕画独特大气,彩绘墙恰到好处……
从今年5月份开始,新李村以“三大革命”“六大行动”为抓手,通过“破四旧、立四新”,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清除房前屋后积年的“柴堆、草堆、粪堆”,拆除临时屋棚、厕所等违章建筑和残垣断壁,改造卫生厕所,将过去扔满垃圾的沟沟渠渠变身整洁优美的衬砌渠道,在公共区域建设绿化带。如今,经过一系列整治的新李村,变得更美更净更有味道了。
今年以来,崆峒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要求,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大力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以前我们门前堆得全是柴堆、草堆、粪堆,今年通过农村风貌革命,清理了陈年的“三堆”,现在出门再也看不到过去脏乱差的场景了,人居环境整治政策非常好,我们村民都很认可。”新李村东庄社村民李进学对当前人居环境改善成果十分满意,他觉得现在走在村里就像走在画中,感到很舒服,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也有种“不敢相信这就是家乡”的感觉,纷纷拍照片发视频为家乡的变化点赞。
干部动起来、村庄美起来、产业兴起来、群众富起来。
崆峒区柳湖镇处于城乡结合部,情况复杂、整治难度较大,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该镇强化组织引领、动员全民参与、突出文化元素、建立长效机制,实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日报告、周通报、月调度”制度,每周进行评比排名,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了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一个样式建到底,不一把刷子刷到底”的原则,在推行风貌革命过程中注重乡土味道,尊重自然风貌,顺应村民意愿,尽可能地保留乡村气息,打造“原汁原味”的宜居乡村。
在离新李不远的赵堡村,树木掩映中,一座村史馆格外醒目,为这座古老的村庄增加了一丝别样的意蕴。
从2017年建设美丽乡村起,赵堡村在全体党员和村社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紧盯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着力在规划引领、基础提升、产业富民等方面聚焦发力,创新实践,逐渐形成了如今“特色村落和诗意田园浑然一体,人在画中游、景在村中留,点点留心、处处留香”的生活环境。
霍生强是赵堡村村民,也是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包片负责村域卫生保洁工作。他告诉记者,过去村民卫生习惯不好,多数人会把自家的生产生活垃圾倒到门前沟里,时间一长,又脏又臭,人们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自然舒畅不了。自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后,村上给每家每户免费配备了垃圾桶,由北京桑德公司和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垃圾收集运输和保洁。“现在村里越来越干净整齐了,村民也有了自觉维护村容村貌的意识,大家都觉得生活在这么美丽的环境中很幸福。”他说。
“我74岁了,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的村庄能变得这么漂亮。村道硬化了,下雨不烂了,还安装了路灯,晚上亮堂堂的,走路更安全了。”柳湖镇柳湖村六社村民吴天德对记者感慨。
记者走访发现,崆峒区也已全面完成了卫生改厕工作。在上杨、安国、白水等乡镇,记者看到村民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合理选择改建的卫生厕所多数已经投入使用。具体模式是在川区、城郊等污水管网覆盖区域,推广有完整上下水系统的“水冲式”厕所;在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川塬区,推广“三格化粪池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在群众居住分散、偏远的干旱和高寒山区,推广“双瓮漏斗式”卫生旱厕。截至10月17日,崆峒区已累计完成改厕1.32万座,占省市7000座任务的188%。
据了解,崆峒区按照政府补助、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加大补贴力度,激发了广大农户的内生动力。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成功申报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项目,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债券资金1.31亿元。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与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先后下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4854.92万元,有效保障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