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县:建设美丽乡村 助力脱贫攻坚
原标题:甘肃康县:建设美丽乡村 助力脱贫攻坚
人民网兰州9月30日电(高翔)“共庆丰收、喜迎国庆、决战脱贫。”9月28日,甘肃康县农民丰收节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在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举行。此次活动展示了康县70年来的发展成就,反映了康县脱贫攻坚取得的瞩目成就。
近年来,康县立足县情实际,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乡村旅游、全域电子商务、全域环境绿美净“四个全域”工程,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循序推进,探索了贫困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新路径。康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最具生活环境竞争力县”等荣誉称号。
全域推进环境治理、持续建设美丽乡村。康县按照“规划引领、因村施策、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全域覆盖”的原则,对全县乡镇村社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精心设计,每年新建和巩固提升50多个村,连续八年来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9.8亿多元,撬动群众和社会筹资59.4亿元,统筹推进路水电房、文化广场、服务中心、乡村舞台、道德讲堂、文化室、村史馆、卫生室、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传承,着力保护古村、古街、古楼、古坊,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挂面坊等传统技艺作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版。至2018年底,该县350个行政村已建成生态旅游型、古村保护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五种不同类型的宜居宜游美丽乡村317个,占全县总村数的92%,有1个镇8个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
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产业。
康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推进“农旅互动、工旅互通、商旅互赢、文旅互融”,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的基础上,加快向“商、养、学、闲、情、奇”新业态迈进,促进旅游提档升级,使更多群众受益。
根据旅客生态消费理念和网购需求,康县立足已经形成规模的核桃、茶叶、蚕桑、花椒、黑木耳、天麻、中药材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依托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研发产品,改变产品包装,形成了一批游客携带方便、适宜网购的生态旅游产品,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如两河镇依托乡村旅游,组建了以厂家网、妇女专干、贫困户等为主体的网络营销团队,自愿入股,股金统筹,明确分工,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发货,自成立运营以来,木耳、天麻、鸡蛋、耳棒等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4万元,团队成员月纯收入最高达5000元。
依托景区景点、特色富民产业,康县利用已建成的美丽乡村和“乡村舞台”,开发打造了朱家沟红色记忆教育型,桂花庄美丽乡村感受型,中节河生态农庄体验型,两河特色农业观光型,何家庄田园综合示范型,阳坝镇珍爱茶山庄、梅园新村景区休闲养生型等一批适宜不同游客需求,经济效益高、脱贫成效好的旅游扶贫品牌,建成了一批产业明晰、特色突出、辐射力强的特色旅游度假村。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01亿元,2260户8800名贫困人口依托全域旅游大景区实现高质量脱贫,间接带动5176户农户增收致富。仅2018年,康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85.07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09亿元。
美丽乡村除了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更要有创新。
康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创新完善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农户(贫困户)联动”“协会+农家客栈+农户(贫困户)”“支部+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五种旅游扶贫模式,有效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殖、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促使乡村旅游从“资源”向“资本”转变,唤醒了发展乡村旅游中的“沉睡资产”。当地发挥“互联网+”和政务微信微博的优势,在贫困村开办网店231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306户23364人,2018全年线上线下实现交易总额3.42亿元。特别是借助电商平台,以一店带一村或多村等形成,宣传营销木耳、花椒、蜂蜜、根艺、盆景等旅游产品,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拓宽增收渠道。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