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高校综合

扎根西部热土 服务谋求发展——兰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19-09-17 08:4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扎根西部热土 服务谋求发展

  ——兰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舟曲泥石流伤员在兰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

  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在敦煌召开。 本版图片均由兰州大学提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志标带领项目团队在田间工作。

  兰州大学科研人员进行冰川监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它根植陇原大地,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大学一直肩负着改善西部环境、振兴经济文化、培育建设人才、造福各族人民的重要使命。

  多年来,几代兰大师生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努力,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西部大地。

  特别是近年来,兰州大学提出了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三个主动”工作思路。

  这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在以全新的姿态,深深扎根西部这片热土,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而甘肃,也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黄金段”。

  这一倡议一经提出,地处祖国西部的兰州大学迅速反应,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聚焦到“一带一路”建设上来。

  2015年,在甘肃省教育厅倡议下,由兰州大学发起并联合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46所高校,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在敦煌,联盟高校发布了《敦煌共识》,宣布将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推动联盟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经过4年多时间的发展,联盟不断有高校加入,目前高校数量已达173所。联盟高校在加强交流的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论坛,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此外,兰州大学作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中国-中亚-西亚”分网络牵头单位,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研究。目前,兰大已初步形成了由“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牵头,以中亚研究所、格鲁吉亚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意大利研究中心和甘肃高校新型智库为主体,以校内非实体性研究机构等为补充的智库架构。

  在科研方面,兰州大学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区为重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搭建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网络与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该网络由21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组成,为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生态安全,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2018年,兰州大学受省委省政府委托,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省内外相关专家专项研究“甘肃如何融入‘一带一路’”。研究团队以23项专项研究任务为抓手,向省委省政府报送32份决策咨询报告,从农业、文化、旅游、贸易、信息等方面为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供政策依据和智力支持。

  科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长期以来,兰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我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开展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地貌和第四纪环境、青藏高原隆升、干旱区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由兰大研究人员系统提出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和“青藏运动”“昆黄运动”“共和运动”以及“季风三角”等诸多理论,在我国黄河和长江等巨型水系发育和演化、黄土沉积与地文期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8年,兰州大学成立“祁连山研究院”,着力解决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创新等重大问题。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我国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对青藏高原的冰川、湖泊、水文等多学科进行综合考察。

  在该项科考中,兰大研究人员主动承担起重任,全程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祁连山综合考察活动,组织两次祁连山关键区科学考察,并发布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产出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在今年出征的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团队中,由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牵头承担的“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专题科考任务,探讨青藏高原粉尘活动的时空演化历史、控制因素、理化特征等前沿科学问题,促进了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的科学研究。

  此外,为了提升对沙尘暴、干旱和洪涝灾害的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黄建平团队通过多年研究,解决了将不同时空尺度的环境与气候因子集成到同一系统探测的技术难题,建立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环境与气候综合观测平台,并自主研制出了适用于野外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环境与气候移动集成监测系统等,明显提高了中国气象局对沙尘暴、干旱和洪涝灾害的业务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

  国家子午工程是“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的简称。2018年,兰州大学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签约共建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观测站建成后将为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中高层空间环境卫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为卫星通信导航、航空航天、防灾减灾、生态建设等领域提供关键的科学保障。

  “反哺”西部服务区域发展

  “十大生态绿色产业”是我省巩固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身处甘肃,兰州大学自觉地将研究方向与我省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相结合,用高水平的研究“反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十大绿色产业”,兰州大学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主动联合中央在甘单位,组成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专家组,开展生态产业研究,编制生态产业绩效评价方案,助力甘肃发展。

  兰大研究团队主动对接甘肃药业投资集团,推动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与甘肃悦达实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数字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一部手机游甘肃”网络平台研发,共建甘肃最大规模葡萄渣提取基地,开展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研发以及稀土产业技术开发等产学研合作,有力推动了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我省中药资源丰富,是全国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等大宗药材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兰州大学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主持完成《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等20余项政策规划,有力促进了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此外,编撰完成了《甘肃中草药资源志》,对甘肃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教学科研等产生了积极作用。

  “兰白自创区”是国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部署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平台。兰州大学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市发展需要,主动融入自创区建设,设立了绿色材料研发中心、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菊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校企校地合作平台,通过成果转化、联合技术开发、人才服务等形式具体服务自创区建设。

  目前,兰州大学教师在自创区创新创业已累计成立16家企业。在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落地注册企业8家、入驻项目团队12个,完成研发和技术转移项目16项。由学校团队提供技术服务的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半年时间签订招商合同49项,投资106亿元。

  在我省脱贫攻坚“战役”中,兰州大学教师纷纷投入其中。截至目前,兰州大学累计选派驻村帮扶工作干部24名,进村入户1万多人次,协调投入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50多项,改善了帮扶贫困村穷困面貌,强化了贫困户“造血”功能,帮扶的平凉市崆峒区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

  兰州大学教授丁文广团队坚持深入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研究,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的耦合模式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母牛银行”机制,被国务院扶贫办和甘肃省各级政府部门大面积示范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参与式”模式深受农户欢迎,为当前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10多年来,丁文广团队累计筹资1.5亿元,在甘肃乃至西部20个省份实施扶贫发展项目,使20多万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受益。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旭生,实验室就在农田边。他发现定西市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后,大面积紫花苜蓿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

  郭旭生和他的团队就提出了发展商品化青贮饲料产业的建议,这一建议被当地采纳并得到了推广。通过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2018年定西市建设商品化青贮饲料加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29家,加工各类青贮饲料169.99万吨,销售额达10亿元,仅草畜产业带动贫困户达6.5万户。

  据统计,定西市全市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来自草牧业,郭旭生团队的研究和建议有效推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兰州大学每年招收的本科生、研究生中,西部生源、农村生源超过50%,甘肃生源占到四分之一;每年有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工作创业或继续深造,其中博士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此外,兰州大学还是“双一流”A类高校中唯一招收“免费医学定向生”的高校,近五年为西部输送选调毕业生1000余名,600余人到县及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骨干人才310余人,为西部各个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保障甘肃乃至西部地区人民健康方面,兰州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积极承担起这一重任,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2008年7月,兰州大学附属医院率先发现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了三鹿牌配方奶粉是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成立了处置“三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处置流程,连续2个月集中为患儿免费筛查、免费治疗。兰州大学附属医院接诊14303人次,确诊1030人次,住院209人次,手术15例。

  当时,受我省有关部门委托,兰州大学组织集体攻关,仅用4天时间,就研制出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检测成本仅为仪器分析方法的十分之一,测试仅需时间20-25分钟,操作简单,对完成检验任务,从源头提高奶制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包虫病在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广为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畜牧业生产。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兰州大学就成立包虫病研究室,在包虫增殖生长规律、泡型包虫病临床病理学和包虫病流行、中医治疗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自拟组方的“消包汤”在治疗包虫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

  此外,由兰大附属医院承担的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包虫病防治项目外科手术救治,为包虫病救治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包虫病患者顺利就医与手术,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救治水平。

  甘肃及西部地区胃癌等高发肿瘤发病率位居全国前列,严重危害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启动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全省13个市区建立了50个项目点,覆盖人口1491万人,早癌检出率达67.77%。此外,还在国内率先建立“多学科会诊(MDT)远程智慧共享平台”,已实现与甘肃陇南、庆阳等地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互通,兰大附属医院通过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远程会诊消化道肿瘤疑难重症患者,培训医护人员,受到广泛好评,极大地提高了甘肃省消化内镜诊治的综合水平。

  在胃癌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控研究方面,兰州大学建立了细胞免疫治疗转化中心,构建了有效的胃癌早诊模式,建立了高原地区胃癌发生的研究体系,治疗病人300多例,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多中心胃癌研究项目中国唯一成员单位。

  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的硬骨头。兰州大学附属医院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战,制定了“组团式”健康扶贫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建立了对口支援帮扶模式,全面提升了对口支援医院的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

  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送医上门”“送人就医”“双向转诊”“一人一策”等工作机制;选拔专业技术骨干,组建“组团式”健康扶贫医疗队;帮助受援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支援建设重点学科、薄弱学科和区域县级医学中心建设。

  通过这种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兰州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受援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大大提高了我省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州大学《坚守·奋斗》主题雕塑揭幕 兰州大学《坚守·奋斗》主题雕塑揭幕
  • 14万人中秋假日游敦煌 14万人中秋假日游敦煌
  • 丹青吐彩 翰墨飘香——定西通渭县书画产业发展掠影 丹青吐彩 翰墨飘香——定西通渭县书画产业发展掠影
  • 参观红色旅游景区 开启精神洗礼之旅(上) 参观红色旅游景区 开启精神洗礼之旅(上)
  • 砥砺奋进建设幸福美丽新金昌——金昌市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砥砺奋进建设幸福美丽新金昌——金昌市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 “洋芋蛋”的华丽“三级跳”——定西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纪实 “洋芋蛋”的华丽“三级跳”——定西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纪实
  • 扎根西部热土 服务谋求发展——兰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扎根西部热土 服务谋求发展——兰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 中秋小长假甘肃省迎客73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7.6% 中秋小长假甘肃省迎客73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7.6%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