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通,为陇南插上腾飞之翼 ——陇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五)
原标题:立体交通,为陇南插上腾飞之翼
——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五)
2019年9月3日,两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打通了两当县红色教育基地的快速通道,为陇南加快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70年前,陇南仅有公路3条334公里,可通车的只有140公里,且质量低劣,行车时速很低,晴通雨阻。很多地方仍处于扒悬崖、走栈道、过溜索、攀藤条的行路难境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陇南抢抓历史机遇,加快交通率先发展,着力解决出行难题,如今,全市交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结束了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飞机场的历史。从此——
本报记者 张帆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千百年来,生活在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陇南人,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在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条的艰险小道,靠人背、畜驮,艰难地进行着对外交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陇南人沐浴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浩荡东风,和全国人民一样怀揣梦想,不断进行着大规模的交通建设。目前,全市以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普通省道、旅游公路为主干道,以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框架基本形成。陇南交通的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之翼。
“铁公机”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翻开陇南的历史档案,不仅记载着陇南交通的窘迫,也记录着陇南交通变迁的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陇南历届党委和政府为改变陇南贫困落后的面貌,一直把发展交通事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团结和带领陇南人民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改善交通环境。直至2006年,全市仍有700多个村不通公路,人背畜驮依然是大山深处陇南人的主要运输方式,改变落后交通状况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践行交通先行的发展理念,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开展了陇南交通大建设。为了打通断头路,修通连接路,陇南人民不畏艰险,不辞辛劳,不懈努力。
2013年12月26日,武罐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陇南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成武高速、十天高速、两徽高速相继建成,渭武高速即将通车,加之正在建设的武九高速,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666公里。陇南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创造了首条解决“蜀道难”问题、第一座双层高架特大桥、桥隧比最高、第一个ppp项目等“四个全省第一”。
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2018年3月25日,陇南成县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陇南没有航空运输业的历史。2019年9月3日,连接十天高速至两当红色教育基地的两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三位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形成,畅通了北上兰州、东至西安,南下四川、重庆的大通道,实现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的互联互通,为陇南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成渝、兰白经济圈,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陇南交通建设者始终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乐于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发展原则,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全市实现了现代化交通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飞跃。
普通公路实现从通到畅的转变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通、百业兴”“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加快陇南发展的共识,陇原大地吹响了兴建交通的号角,通过开展“以工代赈”“乡改四”“村村通”“通乡公路改造”“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开展“交通大建设”等活动,完善了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无路可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08年1月11日,武罐高速公路在武都区吉石坝举行奠基仪式,2013年12月26日零时,武罐高速公路建设历时5年后,正式建成通车,这是陇南市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经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成武高速公路建设得到了省上和中央的大力支持,并于2014年11月29日建成通车,成为十天高速、兰海高速的纵向连接线,在甘肃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2008年9月26日,兰渝铁路在兰州开工建设;2016年12月26日,兰渝铁路岷县至广元段开通运营;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陇南成州民用机场立项建设。2015年7月,陇南民用机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18年3月25日,陇南成县机场正式通航。
——2015年10月1日,十天高速建成通车,形成了连接全市九县区的“H”型高速公路网络。
——2019年9月3日,徽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渭武高速将在年内通车,武九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余凡、洛礼、康宁3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升级改造了G212、G316、G567等主干线公路,建成了礼武路、五阳路等一批重点联网路、出口路,调整优化路网结构,组织实施了普通省道、旅游公路改建工程630公里,集中开展三年攻坚行动,建成了乡镇及建制村沥青路(水泥路)1.2万公里,建成村组道路、硬化村内主巷道、优化完善联网路7500多公里,形成了一批幸福小康路、富民产业路、资源开发路、乡村旅游路。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多公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增加了121倍;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0.8公里,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3、27.2个百分点;农村公路达到1.3万多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1/8;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总体实现了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创收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运输服务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 居民出行和货物流转更加高效
2014年,在“探路”陇之南集成报道时,新华社记者武斌在感言中提及杨尕女家画在墙上的火车:“看到宕昌县的巨大变化,把我又一次带入1997年在宕昌的特殊采访经历中。”
甘肃日报记者吴梦寒在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新坪村教学点采访时,虎春梅老师说,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她曾经背着背篓出山给孩子们买书,30多公里山路翻山越岭走下来,脚上的鞋都走烂了。
两位记者的采访感受,深刻揭示了陇南山里人对“路”的渴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盯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目标,全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统筹推进“建、养、管、运”协调发展,全市有三个县分别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全省示范县。
2013年12月17日,中共陇南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确定了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为主线的“433”工作重点,把交通建设同脱贫攻坚、生态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使全市乡村公路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也使大山深处的老百姓逐步向小康迈进。
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5%,建制村直接通邮率、快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共有等级汽车客运站14个,物流园区22个,营运车辆14345辆,客运班线289条,公交线路78条,客货运输企业63户,各类物流企业217家,快递企业88家,客运量329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9516万人公里、货运量2400万吨、货运周转量474742万吨公里,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量的提升。
“去了陇南很多次,每次去都感觉发展变化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银行原监事长车迎新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说:“陇南的变化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一个曾经出了名的贫困地区,竟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却变得那么好、那么美。”这也是经常来陇南的外地人的共同感受。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道路难行、交通不畅”到今天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群众“出了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家门”的出行条件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当年的穷乡僻壤逐渐被大城市的人所向往,尤其是陇南的原生态物产更受到都市人青睐,特别是互联网搭建的网路,让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完美闭环。现在,从陇南乘火车出发,可以直达乌鲁木齐、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重庆、成都、广州、昆明、南宁等省会城市;乘飞机可直飞北京、广州、深圳、海南,陇南通往外面的世界,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相关新闻
- 2019-09-13陇蜀之城 美丽陇南——陇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四)
- 2019-09-12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陇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三)
- 2019-09-12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陇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三)
- 2019-09-05统揽全局的“一号工程”——陇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