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沪剧《敦煌女儿》讴歌“莫高精神”

19-09-05 11:2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王莉文

  原标题:沪剧《敦煌女儿》讴歌“莫高精神”

  演出剧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9月3日晚,位于黄河之畔的兰州音乐厅内座无虚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特别献礼剧目——沪剧《敦煌女儿》精彩上演。百名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赴甘肃援建人员,省文旅厅、省文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省直文艺院团代表,戏剧专家,以及有关院校师生、市民代表共1100余人观看了演出。

  展现樊锦诗半世纪人生画卷

  樊锦诗成长于繁华都市——上海,却在异常艰苦的戈壁大漠敦煌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在敦煌的艰苦岁月中,她始终致力于敦煌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者。也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取得了新成果,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

  沪剧《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根据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人生历程,展现了樊锦诗50多年潜心致力于敦煌莫高窟洞窟研究,坚持理想追求,把一生献给敦煌文物保护的人生画卷,热情讴歌了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感谢上海沪剧院以敦煌题材创作完成《敦煌女儿》这样一部高水平的精品力作,并将该剧带回到甘肃演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由衷地表示。

  此次,该剧也是应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参加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闭幕系列文艺展演分别于9月3日、9月8日在兰州音乐厅和敦煌大剧院演出两场。

    敦煌守护人的精神感动世人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用“上海声音”讲述了樊锦诗这位“上海女儿”五十多年的敦煌守望历程,从而生动真实地刻画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该剧由上海沪剧院历时八年潜心打造,自去年首演以来,已有近4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通过舞台走近敦煌,在为敦煌浩瀚的石窟艺术所折服的同时,也为敦煌守护人的精神感动落泪。当晚,观众们跟随剧中人物穿越半个世纪,共同走进樊锦诗致力莫

  高窟文物修复和保护的一生,也走进以常书鸿、段文杰等敦煌莫高窟几代守护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生。

  省文旅厅机关党委副书记陈永红说:“今天的演出,真是一堂生动的党课,通过沪剧《敦煌女儿》让我们对樊锦诗坚守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生历程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很受教育,以对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既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党员干部坚定理念信念,团结一心,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巨大鼓舞。”

    昔日“金丝鸟”今朝樊锦诗

  《敦煌女儿》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二度梅)、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领衔主演,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王丽君等著名沪剧演员共同出演。茅善玉在剧中诠释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樊锦诗,这对茅善玉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在这出戏里,茅善玉从序幕唱到尾声,每场要满弓满调地驾驭数十段宣叙、咏叹,最长的唱段竟达20分钟。她的嗓音唱腔变换多样,时而软糯有味、时而委婉回转、时而慷慨激越,生动地表现出了樊锦诗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

  特别是,在剧中时空交错的场景中,茅善玉一个转身,便从25岁变为80岁,30秒的时间间隔只能通过形体、唱腔和神态来诠释。而且,剧中樊锦诗这个人物的主要唱段都是茅善玉本人设计的,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融入了京剧、越剧的唱腔特色,让整体演唱特别有力度,人物表现有张力。

  “我是一边设计唱腔,一边留着泪。”茅善玉表示:“此次沪剧《敦煌女儿》走进甘肃,是该剧首次回归故事发源地,我们将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赴兰州、敦煌两地演出,同时将赴嘉峪关等地采风,参观敦煌莫高窟、瞻仰敦煌先辈,邀请樊锦诗院长与剧组座谈交流。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讲好敦煌故事是我们从未改变的初衷。”

  剧组主创深入敦煌接受大漠洗礼

  据了解,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及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剧组主创曾多次深入敦煌去接受大漠沙尘的洗礼,体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力量。剧中云集了享有“戏剧灵魂师”美誉的著名导演张曼君、著名编剧杨林、资深戏曲作曲家汝金山、国际舞台美术大奖得主刘杏林、灯光设计大师邢辛、著名服装设计师王玲、著名舞蹈形体设计姚晓明等多位艺术家。

  该剧在叙事方式上打破了沪剧固有的形式,用两个时空的交错来诠释人物的内心独白。而音乐利用多乐章的宏伟结构,既强调了沪剧的音乐特性,又增加了歌唱性,让旋律更为丰富,再配上主演们精彩地演唱,拥有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同时,剧中创新了传统沪剧舞台的舞美灯光,舞台上倒梯形的形象符号象征着莫高窟,飞天则是莫高窟独有的地域特色,利用光与影的效果打造出敦煌的沙漠与荒丘。整个舞台布置简洁、质朴,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创造性,这也是极简主义在沪剧舞台上的首次呈现,让观众享受到传统沪剧艺术的感官新体验。

    8年努力成就“明德铸魂”的沪剧好戏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上海沪剧院就开始酝酿创作《敦煌女儿》。初创之时有人并不看好,认为离开了“小儿、小女、小情调”的沪剧传统特色,排演描写科学家“大事业、大志向、大情怀”的戏,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上海沪剧院坚持下来,用8年的努力成就了这台高扬“明德铸魂”旗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沪剧好戏。

  《敦煌女儿》上演后,对它的修改、打磨一直没有停止过。几度公演都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动大手术。在2018年的版本中,导演张曼君把原来按照时间线性展开的叙事,变为如今的倒叙、插叙形式,故事和场景在过去与当下间不停闪回,极大的突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心理情感,而类似这样的修改的确是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功。

  在表演上,张曼君也是不断强化各种表演手段,简化舞台装置,使演出更加诗化、时空更加自由。其中,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现出了敦煌洞窟中的精华,如第259号洞窟“禅定佛陀——东方蒙娜丽莎”以及卧佛、飞天等,这一幕幕的画面都显著增添了人们对于这座文化宝库艺术魅力的感性认识。

    百位老一辈“援甘”上海人共赏佳作

  当晚的演出现场,还邀请到了100位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从上海来到甘肃的建设者们一起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其中8位代表应邀走上舞台,与现场观众见了面。当他们走上舞台时,观众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这其中,有1951年从上海来到兰州参与甘肃金融建设的耄耋老人徐壬良、李福珍夫妇;1956年来到兰州,见证了新中国首台130钻机诞生的82岁高龄老人陈德华;1965年从上海来到甘肃的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化学专家、研究员徐贤伦,他的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及省级科技进步奖等;

  1967年甘肃民航在上海招飞选中的首批上海来兰空姐曹刘珠老人;1969年从上海到敦煌插队随后来到兰州,在甘肃省供销社工作33年的钱龙英老人。

  据悉,9月8日,沪剧《敦煌女儿》将回到该剧创作的源头——敦煌,进行甘肃之行的第二场演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正在建设中的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教学楼 正在建设中的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教学楼
  • 金钟之星“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会唱响敦煌 金钟之星“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会唱响敦煌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白银:打造“美丽城市”新名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白银:打造“美丽城市”新名片
  • 黄河之水 幸福之源 黄河之水 幸福之源
  • 甘肃省新闻战线增强“四力”夜班编辑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甘肃省新闻战线增强“四力”夜班编辑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安宁区法院驻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巡回法庭暨诉前多元化调解室”揭牌 安宁区法院驻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巡回法庭暨诉前多元化调解室”揭牌
  • 紧盯目标一抓到底 努力提升机关党的工作质量——2019年上半年兰州市直机关党的工作综述 紧盯目标一抓到底 努力提升机关党的工作质量——2019年上半年兰州市直机关党的工作综述
  • 农村改厕“改”出文明新生活 农村改厕“改”出文明新生活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