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黑木耳种植成农民脱贫致富门路
通讯员 燕兆林
小小黑木耳种植,大大致富品。跟着笔者去看看康县最美村干部、碾坝镇寺底下村主任、黑木耳产业的种植大户崔玉甲是如何从一个打工仔变成黑木耳产业的领头人。据悉崔玉甲三个字在碾坝镇寺底下村提起,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这个人“不简单”。刚开始靠打工维持生活的他 ,如今,已成为当地黑木耳产业的种植大户。而且在村里最高票当选为寺底下村村主任,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家人”。
以前崔玉甲一家八口人住在不到60平的简易房里,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在外地打工十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家乡正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如今,昔日简易房已经换成了300平方米的小洋楼,而且还有3700多平方米的木耳产业。而崔玉甲也从一个打工仔,成为当地闻名的黑木耳种植大户。 崔玉甲从打工仔到转变成种植大户的华丽转身,得从2016年说起,当时崔玉甲看好木耳的发展前景,着手开始栽种木耳,到现在,崔玉甲的木耳种植面积已由过去的几百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3700多平方米。
崔玉甲家的生活好了 ,但是他又操心起乡里乡亲的致富,在崔玉甲的影响下,下半年寺底下村将带动木耳种植专业户有10余户,栽种面积达10000平方米。为了使木耳能够卖个好价钱,崔玉甲通过上网查询并多次到东北黑龙江考察。崔玉甲的丰收,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大家登门向崔玉甲取经。崔玉甲对此也从不拒绝,总是耐心解答对方的遇到的问题,黑木耳产业逐 渐在碾坝镇乃至康县壮大起来。
崔玉甲的木耳种植场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自身不断努力,已形成较大规模,并且管理渐趋规范化。崔玉甲本人致富不忘众乡亲,不仅将自己总结出来从菌种培养、放菌后田间管理到采摘、晾晒等全过程的种植经验无偿 地分享给了有种植意愿的乡亲,还带动周边农户从事黑木耳栽培。
据了解,仅2017上半年雇人采摘开支就达15万元,一般时候用人都在二三十人,最多时达四五十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余户。
据丁崔玉家介绍,现在共有全村四个合作社12户贫困户在我这里打工点种、装袋、采摘。今年种植面积比较大,总共接近一万亩,销路很广,尤其在西安、武汉、广州、成都、重庆等城市销路特别好。
崔玉甲表示,自己虽然富裕了,但是他更有意愿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食用菌产业,特别是有劳动能力未脱贫的邻里乡亲,每人每天都可以到我这干活赚钱,一年少说也能挣万元,对大家都是好事。作为村主任的他 ,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对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水源地保护、环境卫生整治、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各村的前列!
微风吹来,耸立在公司附近的白杨树随风舞动,崔玉甲说,能为脱贫攻坚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这段人生经历真的很有意义。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