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兰州尾菜处理技术处于全国领先——记兰州市首批“首席专家”汪建旭
原标题:让兰州尾菜处理技术处于全国领先 ——记兰州市首批“首席专家”汪建旭
中国甘肃网7月23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尾菜的处理,多少年来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随地乱扔会污染环境,当做垃圾处理又费时费力。近年来,兰州市农研中心和平试验站站长汪建旭全力投入尾菜资源化利用的实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不论寒暑长期奔走于村镇之间,让我市尾菜处理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环保、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农业的典范。 2019年4月,汪建旭被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兰州市首批“首席专家”。
拼搏进取:解决农业生产疑难问题
1994年6月,22岁的汪建旭以优异的成绩,从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毕业。此后的二十五年,他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多年坚守在田间地头,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全力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汪建旭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业务钻研、服务“三农”等方面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
近年来,作为全省尾菜处理省级专家组专家、兰州市领军人才和首批“首席专家”,汪建旭一直从事尾菜资源化利用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与企业、农民直接打交道,工作一直是连轴转,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心血和才智。
说起高原夏菜的“前世今生”,汪建旭可谓是了如指掌。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市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养殖及冷库企业,并且还建立了“尾菜资源化利用”微信群,群里聚集了蔬菜种植、营销、经纪人、专家和政府管理人员等。生产中出现了问题会有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第一时间的“把脉”,受到当地农户、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双休日,经常能在单位看到汪建旭忙碌的身影;酷暑天,他常在田间地头调查尾菜的时空分布和资源化利用的示范推广工作;严冬里,他也要奔波于各养殖场,认真指导尾菜青贮饲料的草食畜育肥技术,把政策宣传到户,把技术传达到人。这样的拼搏精神,让他在科研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也让身边的同事们深受感动。
变废为宝:实现尾菜处理技术突破
“前些年,我们种的菜花摘走上市了,可是菜茎、菜叶却没处打发。一亩地菜花的‘尾菜’七八千斤,撂到田边生产受阻,只能堆到屋后,眼睁睁看着发霉变臭。”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榆中县小康营乡的村民们依然记忆犹新。
所谓“尾菜”,就是高原夏菜在收采、加工、运输、售卖时必须去掉的残老菜叶,以及有不同程度冻伤、压伤、挤伤的蔬菜。以往,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大量“尾菜”被堆放在田间地头、公路两旁,恶臭熏天、蚊虫遍地,导致“尾菜”成为困扰兰州市以及甘肃省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将被弃置沟渠的“尾菜”变成有用之材?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汪建旭作为尾菜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在甘肃省地州市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中率先开展农产品贮藏加工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为这个困扰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老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
汪建旭带领团队刻苦钻研,通过研发出的新技术,把大量“尾菜”变成能源、肥料和饲料。“尾菜”经过处理循环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还帮助农民降低了种养殖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年来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12.15万亩,新增纯收益5558.36万元。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从技术上解决了尾菜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使甘肃省尾菜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汪建旭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计划2项,地厅级科技计划7项,第一主持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项、兰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创新提出了尾菜饲料化、沼气化、肥料化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17篇。
汪建旭的工作特点除了能吃苦,还有不怕“碰钉子”。在推广尾菜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示范性工作中,当地企业和养殖专业户习惯了传统的饲喂模式,无法接受新理念、新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他逐一探访,在田间地头、养殖场亲自示范,耐心为农户宣讲尾菜的危害、新技术的优点和技术要点,同时协助企业多方争取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在汪建旭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新技术迅速推广开来,助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了“科研为生产解难”。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