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一首赞歌的故事——临夏州强化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原标题:【脱贫攻坚奔小康】
一首赞歌的故事
——临夏州强化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仲夏时节,清晨的朝阳照亮了临夏大地的河谷山川,青草上的露珠还未散去,这里的人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沿乡间公路前行,城市的喧嚣渐渐被甩在身后。转过一道弯,便来到群山环抱的积石山县关家川乡关集村。村口以石头为主要元素的装饰分外别致,文化墙上一首“十谢共产党”的诗歌成了村里最亮丽的风景线。“这首赞歌道出了群众的心声。村民们觉得,眼下的好日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现在的好生活是各级党员和广大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关集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志自豪地介绍说。
为什么群众会写下如此动情的赞歌?答案是,多年以来,临夏州始终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把党建与各项工作深度融合的结果。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更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临夏州委组织部部长黄宝树说。
提升工作能力 培养能征善战的带头人队伍
6月3日,是关集村党支部小组例会的日子。上午8时30分,马文志准时到达村委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党课备课笔记和授课“教材”,开始认真温习上面的内容。这次例会,他要讲的是《甘肃省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
上午9时,村委会班子其他成员和农民党员如约来到村委会会议室,整齐地坐在会议桌前。“28名,一个不落!”马文志环视一周后响亮地说道,“今天,我们继续上一次的学习,请大家把书翻到第93页……”
龚小青是28名党员中的一员,也是村里最年轻的党员。自去年1月被批准成为预备党员以来,像这样每月一次的例会,她已经参加了18次。在龚小青看来,参会人员虽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里乡亲,但现场的气氛却严肃而认真。“我入党时间不长,关于党建方面的知识还很欠缺,所以这样的例会我更要积极参加。”龚小青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每次例会的日期和内容,她都做了详尽的记录。
“村里的党员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在开展工作时有一定的难度。”马文志说,党支部小组例会的目的,就是不仅要带领大家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及时通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类政策文件,讲解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扶贫政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也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毛细血管”,基层党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武装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如何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临夏州下了一番“绣花功夫”。今年以来,全州各级党组织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三会一课”专题学习等方式,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各类党建知识,并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坚持分领域学习和推进学习。为了顺利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分期对全州扶贫一线干部集中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培训。截至目前,州级举办培训班14期,培训干部1992人;8县市共举办培训班170期,培训干部6.16万人次。 “不断加强学习后,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都更加标准和规范了,班子成员处理党建各项事务也更加得心应手了。”马文志说。
创新“党建+”模式 发挥基层党员的“头雁”作用
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
临夏州不断深化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广泛推行“党建+合作社、党建+扶贫车间、党建+电商”等多种模式,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助力群众增收,保证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持久脱贫。
关集村地处大山深处,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群众收入来源单一等,制约着当地的发展。为了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2017年,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后,决定创办关集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们就共同推选赵城德和赵迁栋两人担任负责人,不仅因为他们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更因为他们是党员,能起到先锋带头作用。”马文志说。
赵城德和赵迁栋上任后的想法就是:用自己多年搞养殖的技术办好合作社,并吸纳贫困户入股,带领他们增收致富。
村民蒲如先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6口人的生活仅靠儿子一人外出打工勉强维持。2017年年中,蒲如先领到县里发放的5000元“以奖代补产业扶贫资金”后的第一想法是:家里用钱的地方这么多,这些钱还是用来贴补家用。
“群众的想法能理解,但是,我们要告诉他们,用‘产业扶贫资金’这有限的资金解决困难很快就会花完,但是把钱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合作社并参与分红,却是永久的收益。”在赵迁栋几次三番的上门动员下,蒲如先决定以5000元入股合作社。
2017年年底,赵城德和赵迁栋将合作社里80头牦牛销售一空,并为入股村民每人发放500元年底分红。拿到钱的蒲如先高兴地说:“这只是第一年,以后每年的分红会越来越多,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在临夏州,越来越多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找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技能,带动他们共同致富。2017年以来,全州从致富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中发展农民党员2328人,建立农民合作社4355个,带动农户16.5万户,消除“空壳村”560个,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03个。
充实基层力量 为如期脱贫提供人才保障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临夏州明确,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永靖县、积石山县5县摘帽,335个以上贫困村退出,1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为了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临夏州针对村一级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力量薄弱等实际,全面推行乡镇干部驻村包社工作办法,整合乡镇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员5000多人,组建驻村包社工作组,下沉村级开展工作。
清晨时分,山里浓雾氤氲,关集村驻村干部马尚英走访入户。自2016年起,马尚英的身份发生了转变——由一名机关干部转为驻村扶贫干部。“进村之前,我对基层工作的了解仅停留在纸面上;驻村工作后,我看到的是群众的困难,听到的是群众的诉求,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扶贫工作的意义。”他说。
马尚英驻村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深挖致贫根源。经过仔细梳理后,他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们就各家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
在马尚英的帮助下,贫困户马么乃搞起了养殖业。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短短3年下来,马么乃从当初的“门外汉”变成了“养殖专家”。“我养的牛由起初的2头到现在的6头,一年下来,卖牛至少有5000元收入,去年我们全家已经顺利脱贫。”马么乃指着牛圈里撒欢的牛儿高兴地说。
错落有致的小康屋、干净整洁的村道、富有文化气息的村级文化广场……说起现在的好生活,72岁的关福祥老人深有感触,“为什么我们这么感恩共产党?那是因为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他说。
在临夏州,很多脱贫家庭的背后,都凝聚着驻村干部的苦干与实干。“现在,各乡镇80%以上的干部都下沉到村,他们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帮助指导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衔接扶贫项目、化解矛盾纠纷、抓好基层党建等工作。”黄宝树介绍。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个支部都是一个战斗堡垒。正是由于他们的“冲锋陷阵”,才让一个个贫穷的村庄改换了容颜,让曾经贫穷的人们张开双臂,迎接美好生活的到来。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