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底保障暖人心——庆阳市社会救助工作综述
原标题:托底保障暖人心
——庆阳市社会救助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2018年,庆阳市社会救助支出10.15亿元;2012年以来,庆阳市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累计支出资金达53.71亿元,年均7.67亿元、年均增长8.2%;2012年,被命名为全国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市;2013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优秀单位”……庆阳市对社会救助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兜底线、建机制、织密网”的工作要求,持续推动社会救助由单项突破向体系化发展,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增强。
在机制制度保障上,2012年以来,庆阳市探索建立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的社会救助工作大格局。
为确保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2012年以来,该市组织开展了6次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等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启动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明白卡制度、特困供养人员监护责任制度,全市农村低保对象由2011年底的344346人减少至2018年底的233521人、降幅32.2%。
社会救助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暖心”事业。庆阳市坚持连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补助标准,农村低保2018年年保障标准、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3720元、150元,分别较2011年提高了2.4倍、1倍;城市低保2018年月保障标准和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510元、430元,分别较2011年提高了1.4倍、2.1倍。
医疗救助工作的托底作用非常突出。庆阳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全面实施,市、县、乡14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据悉,2012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医疗救助12.37万人次,支出资金5.2亿元、人次均救助4204元。
2010年,庆阳市率先建立了600万元市级大病医疗救助基金,近年来累计救助困难群众571人,发放救助金1747.9万元,人次均救助3.06万元。这一举措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资助参保、基本医疗救助共同发力,有效破解了重特大疾病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和看不起病的难题。
在社会救助中,临时救助具有“补短板、扫盲区”的重要作用。庆阳市严格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制度和县区民政、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三方联动机制,建立了每年120万元的市级临时救助制度,构建了市、县、乡三级临时救助工作格局。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该市县、乡累计实施临时救助39.27万人次、发放资金2.58亿元。
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庆阳市出台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性政策规定5项、指导文件6项,着力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在政策、对象、标准、机制、管理上的有效衔接,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保障标准且稳定高于脱贫标准,促使无法通过产业和就业扶持脱贫的兜底保障家庭实现脱贫。
据介绍,2015年以来,庆阳市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重点救助对象累计受益社会救助资金9.4亿元,并对4581名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中依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实施保障,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医疗救助3000元兜底政策,累计实施兜底救助4248人,支出资金1297.5万元。与此同时,庆阳市配置了社会救助机构和人员,保证了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地。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