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 守正创新——写在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举办30年之际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伏羲画卦”是指以伏羲为代表的远古先民在与自然界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人与自然界接触最多的是“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种“物”,而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着对应关系亦即“阴”“阳”两种辩证关系。伏羲氏把这八种“物”用不同的图像符号表示,组成图形,后称八卦图,是中华先民认知自然的开始,也是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逐渐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与此同时,伏羲氏族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通过不断融合,统一天下,创立“龙”图腾,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伏羲的这一创世发明具有开天立极之功,被赞之为“一画开天,肇启文明”。伏羲也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其开创的创新、创造、吸纳、和合精神以及其他一些物质精神方面的发明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本源——伏羲文化,传颂中华大地几千年而生生不息,更是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的民族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伏羲生于古成纪,即今之天水,天水因此也称“羲皇故里”,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追远怀祖、建祠奉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史料记载,至迟在秦汉时期就开始祭祀伏羲。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秦文公十年(前756年)设鄜畤,即为祭祀伏羲而专设之祠,祭祀时用骝驹、黄牛、羝羊三牢之仪。秦宣公四年(前672年)“设密畤于渭南,祭青帝”。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确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和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两代天水卦台山伏羲庙依此祭祀。明初承袭元制,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为祭日。随着国家对祭祀伏羲的不断重视,为了扩大祭祀规模,经奏请朝廷批准,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在天水秦州城建立伏羲庙,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修建,至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已初具规模,秦州祭祀伏羲的中心逐渐转到秦州城伏羲庙,祭祀更趋规范化、制度化,礼部特作标准祭文,命地方官员代朝廷祭祀。自此,秦州伏羲庙成为全国性祭祀伏羲中心。入清以后,清廷对祭祀先祖非常重视,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形式又恢复到明嘉靖年规格。清中后期,祭礼渐次简略,祭祀活动由官方主办转为由民间士绅为主组成的秦州“上元会”主办。民国时期沿袭清代习俗,祭祀活动依旧进行,礼仪略同晚清,每年正月十六日为主要祭祀日。1949年天水解放后,群众祭祀伏羲习俗仍未间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升华。1988年,天水市委、市政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顺应民意,决定恢复公祭伏羲活动。时为龙年,6月26日(农历五月十三日)公祭伏羲典礼在天水伏羲庙举行,由市政府主办,随后有组织的民间祭祀伏羲活动也随之恢复。1989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举办公祭伏羲大典的同时,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此后伏羲文化旅游节名称和内容多有变化,但旅游节一直坚持举办,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1992年8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为弘扬伏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以后,随着天水各项事业的发展、伏羲庙环境的变化,公祭大典活动进一步走向规范化,规格和规模逐年提高。2005年7月3日,经天水市人民政府申请,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将公祭伏羲大典升格为省级祭祀,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文化厅和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2006年5月20日,经天水市博物馆申报,“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4月,为进一步规范公祭伏羲大典活动,经天水市人民政府申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批复同意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公祭伏羲大典时间的请示》,决定从2007年开始,公祭伏羲大典举办时间确定为每年公历6月22日(时年夏至日),至此,公祭伏羲大典时间形成定制。2007年5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公祭伏羲大典新闻发布会,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为全国祭祖活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在当年祭祀活动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专门为公祭大典撰写了祭文。2013年,甘肃省申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工程获国务院批准,公祭伏羲大典祭祀规格进一步提高,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侨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形成省部共办规格,并首次实现央视4台全程直播。2014年,经海峡两岸共商,在6月22日同一时间,大陆在天水伏羲庙、台湾在嘉义市大天宫以“同祖同脉、中华共祭”为主题,开展海峡两岸共祭伏羲活动。现已连续举办了5年,今年将举办第六次,在台湾各个层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30年来,甘肃省和天水市高度重视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坚持秉承以“保护传承”为主题、以发展创新为生命力,使公祭伏羲大典的规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而民众自发的祭祀伏羲活动也更加兴盛。目前,在天水已形成了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庙春节文化庙会、秋祭伏羲典礼两种规格三种形式,其所蕴含的民族情结和人文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源、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弘扬伏羲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意义重大。每年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期间,都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前来天水参加公祭伏羲大典,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而台湾和港澳同胞更是心向往之。台湾从国民党政要到社会大众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祭拜团前来参祭,共话民族团结。2011年公祭伏羲大典期间,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个华人华侨社团代表参与祭典活动,与天水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节代表,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西班牙等15国华人华侨代表参加祭典活动,影响广泛。通过30年来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对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情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交流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形式。伴随着公祭伏羲大典活动,国家和省市在大典期间和大典后相继举办系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坛等。1992年10月,第一次全国伏羲文化研讨会在天水召开后,伏羲文化研究随之掀起热潮。2002年12月,经天水市申请,国家民政部批准,全国性伏羲文化研究社团组织——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此后每年在公祭伏羲大典时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在天水举办以伏羲文化为主的学术研讨会,影响深远。2008年,海峡两岸在天水举办“易学文化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天水可持续发展。2015年,天水市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校联合,吸纳“两院”院士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共同建设绿色催化专家智库,并把天水作为永久论坛主办地,迄今已举办了三届。同时,在公祭大典期间,还举办以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为主的各类书画展览和高规格的李杜诗歌节,体育赛事与旅游也相得益彰,“李广杯”国际传统射箭锦标赛、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中国龙舟公开赛暨“伏羲杯”龙舟大赛、全国垂钓大赛、“问道伏羲”——伏羲太极拳展演等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加强了甘肃、天水与国际国内的文化体育交流,有效提高了天水知名度和开放水平。
文化与经贸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推动了经济同步发展。1988年恢复公祭伏羲大典以来,天水连续举办商品展示展销、招商引资、旅游推介等活动。经济活动始终是举办大典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签约引进的一大批经济旅游项目,如国内知名的万达、保利、绿地、华侨城、碧桂园等企业已在天水投资建设,为天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旅游设施和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使旅游人数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仅2018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4219万人次,综合收入253.3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以每年举办大典和节会为契机,聚集财力物力,集中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使天水城市面积增大了数倍,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以绿化美化和管理为主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羲皇大道、成纪大道拓宽改造和藉河、渭河综合整治,古城区保护修缮、8大新城建设等大的城市建设项目带动了全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城市品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全面促进了天水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仅以每年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以及群众日常祭拜始祖的场所伏羲庙为例,1988年恢复公祭伏羲活动时,庙内面积不足6000平方米,绝大部分房屋和土地被占用,文物建筑年久失修,庙外环境严重失调。在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04年启动了伏羲庙历史上第12次保护性修缮工程,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修缮内容最彻底的一次。通过10多年的修建,伏羲庙占地面积由原来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3.5万平方米,文物建筑和其他展示保护类建筑由原来的1000多平方米扩大到1万余平方米,其管理机构——天水市博物馆也由当初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近300人,形成了集文物收藏展示和研究考古以及非遗传承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机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使伏羲庙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研究、展示伏羲文化的中心。与此同时,以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活动为平台,也促进了全市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祭祀传承历史,文化滋养文明。在筹备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过程中,省市都按照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主体,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节会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节会活动。天水市提出了“争当文明人”“城市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精神文明教育活动,组织大量的志愿者服务于节会活动,机关单位和广大市民纷纷走向街道义务植树、清扫卫生,为时一周的广场演出和剧院演出向广大市民开放,其他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区景点全部向广大游客免费,让广大市民有充分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天水市民文化道德素养明显提高,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升。2018年,天水市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城市。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坚守与传承中,天水已成功举办了29届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即将迎来第30届盛会。“三十而立。”作为改革开放后举办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庆典节会之一,她已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被列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显现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是巨大的、长远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慎终追远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薪火相传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要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提升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为宗旨,以“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以“同根同祖 中华共祭”为基本形式,在传承发展中实现文化进步,让以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为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作者:天水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员李宁民,从2003年开始至今,一直参与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活动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