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魅力满雄关——嘉峪关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侧记(图)
原标题:文化魅力满雄关
——嘉峪关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侧记
热气球升空。 本版图片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提供
水上赛事活动。
新建成的嘉峪关市图书馆。
走走更健康。
雄关大舞台演出活动。
学生们练习书法。
灯火中的天下第一雄关。
夜幕下的嘉峪关大剧院。
近年来,嘉峪关市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活动,依托文旅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提升文化知名度,在“一带一路”上谱写着灿烂的文化新篇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
钢城夏夜、华灯初上,“雄关大舞台”上歌声悠扬、舞姿翩翩。为了挖掘群众文化活动潜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从2015年起,嘉峪关市倾力打造了“雄关大舞台”——在这里,演员不限年龄、不限区域;演出形式不拘一格,歌舞、戏剧、小品、剪纸、模特秀来者不拒;在这里,舞台让给群众、话筒交给群众、镜头对准群众、欢乐送给群众。
“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文艺演出,如今‘雄关大舞台’搬到了家门口,演员都是身边的文艺队伍和草根明星,十分‘接地气’,是一个真正的百姓大舞台。”嘉峪关市民张萍说。
如今的嘉峪关,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遍地开花。
近年来,嘉峪关市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全市21个社区均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东湖景区、雄关广场、联通广场、昌盛社区、酒钢体育馆、市图书馆广场等6处建成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农村,3镇建成综合文化站,17个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动室。为20个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和图书借阅设备,实现了农家书屋和“乡村舞台”建设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在5个行政村建成了农村文化大院,并配备了舞台演出灯光、音响、观众座椅等设施,为农民群众搭建了公共文化活动平台。
文化惠及民生,文化浸润民心。近年来,嘉峪关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主要节庆期间,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举办“一村一戏”“低收入家庭免费培训”“民俗雄关——非物质文化展演”“古韵雄关——首届魏晋砖壁画复制”“大美雄关美术创作”及“文化精准扶贫——志愿者入村”、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农村文化艺术月”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持续的开展,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文化活动氛围,极大地活跃了嘉峪关市城乡文化生活,调动了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让文物和非遗“活”起来
巍峨壮观的“天下第一雄关”,“断崖千尺,长城之源”的天下第一墩,铁壁悬空、似长城倒挂的悬壁长城,生动再现驿使奔驰、商旅云集场景的魏晋墓壁画……千百年来,嘉峪关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这座面积不到3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蕴藏着5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
近年来,嘉峪关市立足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全面挖掘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民俗艺术等文化旅游资源,谋划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南湖文化生态园、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文化公园、嘉峪关戈壁大峡谷景区、丝绸之路葡萄酒文化展示中心等重要人文古迹保护和历史再现工程。
嘉峪简牍、丝路驼铃、嘉峪晴烟、魏晋古韵、黑山印记……在一家旅游纪念品销售门店,来自广东的赖清夫妇在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中仔细挑选。他们表示,这些文创产品都很精致、独特,想多买一些,把“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好丝路记忆,带给珠江之滨的亲朋好友。
嘉峪关市通过不断开发文创产品,让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品得出味道,留得住记忆”。
在漫长纷繁的历史岁月中,人们以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为依托,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嘉峪关石砚制作工艺、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地蹦子、嘉峪关故事传说……目前,嘉峪关市共有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24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人,已建成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8个生产性保护基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特色文化,嘉峪关市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珍贵档案再现嘉峪关特有的文化遗产;成立了以表演传唱嘉峪关小调乡土文化为主的嘉峪关市民间艺术团,常年在社区及“雄关大舞台”演出,实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还开展“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地蹦子”“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等非遗进校园活动。
同时,嘉峪关市将《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生读本》等书籍作为辅助教材供全市小学使用,进一步扩大了项目传承人群,培养了后继人才。
文旅融合吸引游人激增
今年5月1日起,嘉峪关关城景区正式开启“夜游”模式,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23时。同时,嘉峪关市还推出了关城、天下第一墩、悬壁长城、紫轩葡萄酒庄园等四大景区门票三日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让游客更好地享受嘉峪关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得益于一系列文旅融合举措的助推,今年“五一”假期,嘉峪关关城、天下第一墩、悬壁长城、方特欢乐世界等景区旅游人数激增,全市共接待游客24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8.45%。
近年来,嘉峪关市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统筹推进“景城一体化”,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彰显地域文化。同时,借助文旅融合的新契机,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着力构建景城、产城、城乡一体化全域旅游新格局。
嘉峪关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通过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宣传、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培育文化产业新兴文化旅游业态等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加速汇集。同时,将文化产业放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推进文化与旅游、生态、体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城、景城一体化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针对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魏晋文化、黑山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嘉峪关市坚持保护与传承利用并举,建成文化集市4个,并重点发展民间博物馆,大力建设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业孵化基地,让文化旅游资源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数字动漫为突破口,开拓文化创意产业。立足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签约的《道德经智慧动画片》项目,打开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终端消费市场的局面。依托“国际铁人三项赛”“黑山夜跑”等品牌赛事,培育卓士力冰雪文化产业园、迈迪卡丁车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体育”产业园区,形成包含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化休闲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体系。
围绕旅游消费需求,嘉峪关市加快景区住宿、餐饮、娱乐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立足本地文化旅游和历史自然资源,通过无限创意设计产业链条,打造旅游卖点,实现从景观到产业、到产品的文化旅游消费模式。
丝路明珠彰显“国际范儿”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也是现实所需,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嘉峪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首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音乐节上,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塞拜疆、芬兰、法国等国的艺术家及团体,通过充满新意与震撼力、国际化的音乐演出与现场的3万观众进行了激情互动。
观察人士认为,首届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音乐节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至少上千万人观看到了盛况。通过这一节会,为嘉峪关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注入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连续成功举办七届的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以高超的光影技巧、宏大的创作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观众奉献了一部部深沉细腻、大气优美、温暖感人的作品。
“利用短片电影展活动,嘉峪关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委内瑞拉南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罗莎·艾斯特拉·科尔梅那雷斯·托雷多曾这样评价短片电影展。
近年来,嘉峪关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进来”“走出去”开展文化交流,加快对外开放。通过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国际铁人三项赛、丝绸之路嘉峪关长城国际马拉松暨烽火连城·黑山夜跑比赛、“嘉峪关”笼式足球国际邀请赛、中俄国际象棋大师巅峰赛等一系列品牌赛会项目,国际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