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经济

打造新业态 广开致富门——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七

19-05-28 08:3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脱贫攻坚奔小康】围绕解决“干出色”,在产业“接二连三”上下功夫

  打造新业态 广开致富门

  ——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七

  地处白龙江畔的舟曲县立节乡杰迪村景致如画。近年来,舟曲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庆城县太白梁乡“扶贫车间”的“秀女”认真学习刺绣技术。庆城县太白梁乡依托当地香包刺绣文化资源优势,按照“企业+车间+农户”发展模式,办起了香包刺绣“扶贫车间”,目前已有102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妇女58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世栋

  近日,宁县广场舞表演者在早胜镇清华村中药材白芍标准化示范基地赏景拍照。近年来,宁县走“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流转土地种植芍药、牡丹2000多亩,“上赏花、下卖药”已成为实现群众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纲陵

  位于通渭县榜罗镇文川村的光伏电站项目为山村增添了几分现代元素。通渭县全力推进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建设。目前,国家能源局累计下达通渭县光伏扶贫项目指标16.24万千瓦,已建成项目累计收益达4988万元,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子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洪文泉

  面对产业扶贫这场硬仗,不能走“独木桥”,也不能唱“独角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厚植特色产业优势,深挖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农业“接二连三”活力。

  如今,在千里陇原,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已不局限于农产品本身。甘肃耕耘出乡村旅游、扶贫车间、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扶贫带来新理念、新要素。

  新动能破茧而出、新引擎孕育集结……风生水起的产业扶贫“新业态”,为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鲜亮的新色彩。

  1

  扶贫车间:让家门口就业变为现实

  现在,离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但是,贫困户刚养的牛羊出栏需要时间;新栽植的苹果树、核桃树、花椒树等,进入盛果期更需要时间。

  如何让贫困群众在这些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的“空档期”有稳定收入?如何给那些不能外出打工的人们找一条赚钱的门道?甘肃决定,走“长短结合”的路子,让贫困群众在短时间内也能就业增收。

  2018年5月,我省首个脱贫攻坚“扶贫车间”在甘谷县大庄镇大庄村里挂牌。

  宽敞明亮的彩钢车间里,缝纫机“哒哒哒”地响个不停,王家河村贫困户马转过的人生在这里真正“转过”了,她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位老人体弱多病,两个孩子正在读书。昔日被“拴”得死死的马转过,如今实现了“进厂不离乡、上班不离家”的梦想,月收入可达2000元。

  农民不会干,怎么办?投资创办“扶贫车间”的企业——甘谷腾达实业有限公司开展3个月的带薪扶智培训,两个月的扶志教育,加上计时取酬和计件挣钱相结合,将“闲得慌”的贫困户变成了“坐得住”的产业工人。

  “扶贫车间”不仅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在甘谷腾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林看来,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减少了用工成本,实现了“双赢”。

  一年来,腾达实业的“扶贫车间”越办越红火。目前,他们已在甘肃建成了65个“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就业25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占70%。

  在一个个“扶贫车间”落户贫困山区的同时,腾达实业开辟出了三种带贫模式——

  厂房式,即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在深度贫困村或贫困人口较多的村镇建设实体“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居家式,这一模式为“企业+订单+贫困户”,以外包加工的方式,让贫困户在家里加工订单赚取加工费,成本低廉,方式灵活;

  陪读式,就是在易地扶贫搬迁点或家长陪读集中的乡镇建厂房或外包订单,定向吸纳贫困户就业。

  “扶贫车间”进村,村民就近脱贫。短短一年时间里,甘肃各地的“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迅速扎根落地。

  在临夏州积石山县和东乡县,一把把五彩缤纷的雨伞绽放在贫瘠的大山深处。结合东西扶贫协作,厦门加工企业在这里建起了“雨伞加工车间”,让“甘肃制造”的优质雨伞漂洋过海远销日本;

  在天水市清水县,服装加工、笤帚加工、中药材饮片加工……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扶贫车间”在贫困群众的家门口建成,1000余名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在宕昌县哈达铺,兰渝铁路工程废弃的厂房,现在改造成了“扶贫车间”园区,依托当地种植、养殖、加工等优势资源,中药材、果蔬、粉条、土鸡、山羊等一批加工车间拔地而起;

  ……

  “扶贫车间”成为创业车间、富民车间、发展车间。去年,我省各地共兴办“扶贫车间”754个,吸纳就业4.9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62万人。据悉,到今年年底,全省“扶贫车间”总数将超过1200个。

  2

  旅游扶贫:把青山变成致富的金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如今依托旅游扶贫,渐渐成为甘肃一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这两年,眼瞅着乡村旅游业越来越火,临夏市在周边乡镇大力实施“米改花”项目,鼓励引导广大群众将玉米调整成以种植油菜花为主、兼有蔬菜瓜果采摘等在内的观光旅游产业。

  “种粮食都靠不住,种油菜花能指望啥?”刚开始村干部来家里动员时,和村里人一样,临夏市折桥镇后古村村民陈文孝直摇头。

  苦了大半辈子,今年64岁的老陈啥没种过?可一家6口人的日子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这么多年,家里的1.8亩地就靠种些玉米还有些收入。

  “要让群众信服,除了党员带头改种,还得有让大伙儿放心的账。”后古村驻村工作队长汪光栋说,“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最多就是700元收入。现在油菜种子免费送,每亩还有1000元的补助。开花的季节游客多,大伙儿可以在家门口卖小吃零食。收割后每亩地能产菜籽油100多斤,就是750元。接着市里每亩再给400元补助,鼓励大家种蔬菜搞采摘旅游,又是一笔收入。”

  帮扶干部说得没错,老陈种上油菜花,当上生态护林员,家里的收入一下子翻了番,2018年光荣脱贫摘帽,还被评为“临夏市脱贫攻坚致富示范户”。

  现在,陈文孝不仅对市里的产业扶贫政策一百个放心,还对旅游产业有了更大的兴趣。这几天,他正在四处打听,盘算着贷点款办个农家乐。

  折桥镇副镇长张志强说,折桥人多地少,发展其他种植产业缺乏条件,改种油菜花却能引来游客“打卡”赏花,带动周边茶园、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全镇现已发展茶园、农家乐160余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1800多人。

  让旅游扶贫创造新商机,形成产业新循环。甘肃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青山依依,碧水潺潺,小桥、石路蜿蜒曲折……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村民身边这些习以为常的景色,如今成“聚宝盆”。随着乡村面貌逐步改善和旅游产业的步步提升,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了当地旅游的亮丽名片。

  空置的农舍和撂荒的菜园,摇身一变成了特色别致的民宿,这是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的创举。村里依托黄河风情线,不仅吸引来八方游客,还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周边贫困户从中致富增收。

  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天水市秦州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创意农业,为村民创造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还培育了一批家富、人和、村美的美丽新村,“美丽经济”正在化为农民的美好生活。

  为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力,我省大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引领带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发展。

  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民俗文化展……贫困地区举办的一系列乡风民俗和节会活动,吸引游客,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实现了“以节促销、以节促游、以节富民”。

  一时间,陇原各地打出诸多有特色、有卖点的乡村旅游节会和乡村旅游品牌——

  今年4月,临夏河州牡丹文化月启动,现已累计接待游客16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

  皋兰县什川镇打造起以古梨园为核心的农家乐和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成功带动周边群众投身乡村旅游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条“绿色出路”,更是连接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大局的纽带。去年,甘肃省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69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0个,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39万户。全年乡村旅游人数852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65亿元,带动贫困地区群众人均增收273.5元。

  顺势而为,给旅游扶贫“加油”。从去年开始,甘肃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5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创建206个旅游示范村,新建1万户标准农家乐。力争到2020年,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

  3

  光伏扶贫:点亮资源匮乏地区新希望

  想搞种植没有田,想搞养殖没有地,想搞乡村旅游没有“风景”。对于像积石山县中咀岭乡庙岭村这样的贫困小山村来说,发展产业处处迈不开步子。

  全村1900亩地全是山旱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严重……这怎么能脱贫?庙岭村村支书马孝仁愁得夜不能眠。

  “阳光”照亮脱贫路。光伏扶贫为我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特别是偏僻落后、资源匮乏的地区下好产业扶贫棋,开辟了新路径。

  在厦门市海沧区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庙岭村的荒地上,“长”出了一大片闪闪发亮的太阳能光伏板。一座占地30亩,装机容量959千瓦的集中式光伏发电厂在此安营扎寨。

  在积石山县,感受到光伏扶贫发电项目温暖的不只庙岭村。现在,辉光村、白家沟村、李家山村联合建起了一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这3个分属两个乡镇的贫困村,为了共同的小康路,克服行政区域限制,携手让170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吃上了“阳光”饭。

  “一次性投资,终生受益,这座电站每年可以收入119万元。”辉光村村支书乔有和对眼前这片“蓝板板”赞不绝口,“这就像是给咱农民发起了固定工资。以一度电0.75元计算,每户一年至少能从电站收入3000多元,以前谁能想到,靠着‘阳光’都能挣钱?”

  黄土地上“长出”的光伏电站,不仅为贫困群众带来“亮堂堂”的致富希望,还解决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实现了“造血”式扶贫。“阳光越足,发的电越多,村集体的收入就越高。”提及此,乔有和很是开心。

  铺就光伏扶贫富民产业路。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开足马力,将光伏扶贫电站接网工程优先纳入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畅通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光伏扶贫电站早发电、早收益。

  2018年,我省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建成并网30.54万千瓦。截至目前,甘肃光伏扶贫已给近10万户贫困户送去了“大礼包”。

  网上订单进山来,脱贫增收有依靠。陇南花椒、静宁苹果、陇西中药材、定西马铃薯、兰州百合……这些曾经只能在大山深处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如今纷纷搭上电商“桥梁”远行,为当地群众换来脱贫致富的“真金白银”。

  去年,我省各地实现农产品网上零售110多亿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近300元。一些县区依靠电商的增收水平已经占到农民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产业链价值链。甘肃让贫困地区扬长避短,让贫困群众各得其所,不断打造的“扶贫车间”、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脱贫致富新的动力源。

精彩推荐

  • 甘肃酒泉:萌娃欢歌热舞迎“六一” 甘肃酒泉:萌娃欢歌热舞迎“六一”
  • 文化魅力满雄关——嘉峪关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侧记(图) 文化魅力满雄关——嘉峪关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侧记(图)
  • 【冲刺清零】四门镇:下湾村“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冲刺清零】四门镇:下湾村“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 武山县各学校热烈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武山县各学校热烈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 兰州空气质量在持续改善 兰州空气质量在持续改善
  • 争做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甘肃省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争做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甘肃省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 麦积区召开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暨考务工作会 麦积区召开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暨考务工作会
  • 麦积区举办政协委员培训会 麦积区举办政协委员培训会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