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我奋斗·我追梦】程兆雪:1965年,我和东重水利一起来到甘肃工业大学

19-05-07 17:2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彭晓姣

程兆雪

  年近83岁的程兆雪教授,如今还是在他的工作室里阅读英文、俄文原著,为学报审阅论文,偶尔参与一些课题的相关会议。

  1965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水机、化机、矿机三个专业整建制搬迁,在兰州理工大学的发展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一笔。从那以后,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学科门类增多,特别是水力机械、液压气动等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程兆雪老师是这些重要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

  50多年过去,程兆雪老师向我们讲述他和工大的故事,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个始终秉承“奋进求是”校训的知识分子,如何坚守自己的良心和风骨,在教书育人的这条大路上铿锵前进。

  程兆雪,男,汉族,1935年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一级冰球运动员,从事流体力学近50年,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研究30余年。

  1958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58年到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生班就读,毕业后先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任教。1965年随东重院校迁往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水机教研室,从事流体力学科研与教学工作至今。

  1982年,程兆雪赴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进修三年后回国。回国后,经过不懈努力,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葛劳渥风轮气动计算方法,并参考空气螺旋桨气动计算的叶片理论研究出一种改进型风力机转轮气动算法,先后开发出三套水平轴风力机气动优化设计程序。他所设计的风轮都自制了模型,还分别进行了车载试验、风洞试验(二九基地)和小型风场试验(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赛汉塔拉与甘肃景泰县的漫水滩)。在这期间有多篇论文分别刊登在“JournalofWindEngineeringandIndustrialAerody-namics”,或在国际风能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刊登在会议论文集上。

  1984—1997年,程兆雪曾主持三项有关风力机风轮的课题研究:一是国家机械工业部下达的“风力机高效风轮气动特性研究”,1986年10月通过机械工业部主持的技术鉴定。二是国家农牧渔业部的“七五”攻关课题“水平轴风力机系列叶片气动优化理论研究”,1991年12月通过农业部主持的技术鉴定。三是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高效水平轴风力机叶片优化理论研究”,1997年3月甘肃省科委为他主持了科技成果鉴定。

  在兰州理工大学任教近50年,程兆雪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

  那个年代,大家都想当工程师

  我是1935年12月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我的父亲是安徽人,他于1919年毕业于南京高师学堂,此后闯关东来到齐齐哈尔。我是1953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械系,那个年代大家都想当工程师,建设那时积贫积弱的祖国。当时哈工大的本科生是6年制,第一年是预科,主要是学习俄语。这是因为学校之前是由白俄创办的铁路工大,建国之后由我们国家接管。学校图书馆里的书籍大多都是俄文书,也有很多苏联专家、白俄老师,所以语言关是必须要过的。我的俄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当时大学条件虽然没有现在好,但是课时数、师资力量一点也不比现在差,我们基本都是自学,仿佛大家身上都背负着只有自己知道的使命。第一年预科结束后,前三年都是力学、数学、物理等技术基础课,四年级下半年开始学习专业课——锻造工艺与设备,只要基础课学的扎实,专业课一般都不在话下。距离毕业还有半年的时候,中科学力学研究所钱伟长等专家学者在清华大学组织办了个工程力学研究班,为期两年。经过努力,我被推荐入班深造。当时这个班的老师都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像郭永怀、张福范等老师都来给我们上过课。这个时候,我的研究方向由固体力学转为流体力学。虽然时间短,但是这个阶段,我在力学基础和流体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上了一个大台阶。

  1960年,我从清华回到哈工大,当了一年助教。按照当时的规定,大学毕业的第一年都要参加劳动数月,于是我又到学校的豆腐坊和农场,也是机缘巧合,让我在那个时候基本没有挨饿。1961年,我被分到哈工大的富尔拉基分校(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前身)任教,讲授流体力学课程。可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黑龙江很快成为当时的反修前线,学校要求把矿机、化机、水机三个专业都搬走。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同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甘肃工业大学还在艰难时局中坚守,于是我们在1965年8月,50多名教师、200余名同学,还有部分实验设备分批来到了祖国的西北。

  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到甘肃工业大学

  我记得很清楚,我是在1965年8月23日这一天到甘肃工业大学的。当时学校建筑没有现在这么多,我记得只有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四号楼和七号楼,除此以外,还有校办企业机工厂以及一些生活用房。一号楼、七号楼用作教学;二号楼称为红楼,红窗户,用作办公;三号楼是绿窗,所以也被叫做绿楼,用作单身教工住宿;四号楼在现在的逸夫科技馆那里,是卫生所和来宾留宿之处。那时的学校大门是正对着一号楼的,从兰工坪那个坡上来就是。那个时候周边环境建设不好,我们从学校到七里河小西湖来回都靠步行,师生们戏称到学校要经历三坡:要劲坡、要汗坡、要命坡。

  我们来的时候,学校只有三个系,分别是机制、土木和电气。我们来了之后,一机部又从北京机械学院、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了一部分老师,学校就增加了水机、化机、矿机和焊接等专业。陈剑虹老师也是那个前后时间来学校的。这一来,学校的教学体制上扩大了,师资力量也增加了。人来了,就要干活,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努力搭建起水机、电机、土木等各专业实验室,80年代,学校又相继建起了图书馆、逸夫科技馆、综合实验楼、国家实验室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

  我来学校之后,主要是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带着学生做水力学与流体力学的实验、和其他老师一起编辑泵专业的五国词典,并和他们共同编写流体力学的教材。

  我喜欢打冰球,来学校以后,我组织了一些喜欢这项运动的同学,在学校做了一个简易的冰球场:冬天很冷的时候,我们用土围了个场地,然后一层一层每天泼一些水上去,直到结冰。年轻的时候,除了学习工作,我最喜欢的就是打冰球。

  2年美国访问学者完成2个工程研究项目

程兆雪老师与外宾在学校留影(左一为程兆雪老师)

  我是在1982年圣诞节到美国纽约的,之后前往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做访问学者两年,当时已经47岁了。说起去美国学习,实属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一机部在1980年提出要通过招考的形式让教师出国深造,因为年龄有点大了,我积极性不是太高,后来同事们都鼓励我试试,我就报名了。报上了就要加油准备资格考试了,那段时间,我经常抱着那个时候的钢丝录音机练习听英语,逼着自己阅读大量英文,期间在合肥工业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各培训了一次,最后通过考试,我和学校的叶枝全、邱镕胜两位老师一起来到了美国。

  到威斯康星大学之后,我在戴维·欧提斯教授的带领下做他水环泵的课题。还有一个诺木·毕切利教授在做环保节油汽车的课题,我也比较感兴趣,就申请加入了。所以那两年,几乎就是全力补课、研究和实验,暑假也没有出去好好转一转。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两个项目的试验台几乎都是我们自己搭建起来的,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对数据做一遍遍地测定、修正、校对。我还记得,当时在环保汽车那个课题组里,我需要编程,毕切利教授就给我了一台旧了的不用的电脑,我和另外一个访问学者一同鼓捣着,重新利用了它。要说在美国最大的感受,倒不只是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因为当时我们做的课题,苏联和德国在这方面一点不比美国差,我带的一本俄文专业书籍被美国指导教授看见了,他还让我翻译给他。真正学到的,是对知识的探索,还有动手能力,学会怎么做科研。1984年圣诞节,整整两年时间,我又回到了祖国。

  卡车上的风力机实验

  上个世纪80年代,学校领导觉得只搞水力学与流体力学的教学和研究面太窄,于是成立了水利机械系,将研究方向扩大到流体机械领域。专业范围扩大,招的学生就多了,教师也扩充了,实验室也开始扩建了,我们有了水力学、流体学两个实验室。

  我的主要工作当然还是教学,带本科生、研究生,这时的实验条件好一些了,带着学生们做实验。1984年,我申请到国家机械工业部的“风力机高效风轮气动特性研究”课题,于是我和叶枝全等三名老师一起,带着研究生开始做起了课题研究。我们当时给学生创造加工车间,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当时兰州风不大,于是学校专门给我们课题组一辆解放牌卡车,我们把风力机的实验塔架、自己动手做的转轮、记录仪、蓄能电池等设备放在卡车上,车一开,不就有风了吗,就这样做起了实验,那时候总是在中川机场附近的23公里处,风大,直路上车不多,我们就在那里做实验。后来在卡车上做的差不多了,我们就去了四川的绵阳,那里有国家专门建设的风洞实验室,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回校后又动手调整,后来又去了内蒙古的苏尼特右旗的赛汉塔拉与甘肃景泰县的漫水滩做了实验。在漫水滩,我们是实地到了农村的一户人家,给他们实地发电,他们用上了电灯电视,我们也完成了实验。

  就这样前后花了3年时间,我们顺利通过了机械工业部主持的技术鉴定。有了这个课题做基础,后来又陆续有了好几个课题。2004年左右,学校聘请中科院胡文瑞院士来校指导工作,开展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建设工作,因为我在80年代就开始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所以就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一直到现在。

  工科没有实验不行不动手做实验也不行

  我一生50余年在工大,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课堂上、实验室里,教出好学生就是我的幸福。这么多年,我担任导师的研究生只有三个,目前他们都在各自的事业领域做的非常好。我对自己的学生要求比较严,尤其是在实验的时候,必须要自己亲自动手在实验台做,像画图等,必须自己动手画。

  现在,我看很多学生不那么注重实验了,很多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这不行,作为理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是根本,所以希望他们还是要重视实验。

  兰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兰工坪上的工大更是我一生事业之所在。我想,我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对这里的感情。祝福工大!

  作者 朱莉萍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