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言】发展扶贫车间 助推脱贫攻坚
原标题:【智库建言】发展扶贫车间 助推脱贫攻坚
壮大农村企业是发展扶贫车间的关键
李含琳
从市场经济发展运行的规律性来看,扶贫车间是我国目前市场农业的一部分,是农村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环节。在制度定性上,扶贫车间实际上应该是企业的一个特例,是中国特色农村企业的一个新事物;在推动机制上,扶贫车间应该是企业的一个车间,企业应该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管理模式上,扶贫车间更应该像经济实体,不应该是社会福利机构。
扶持农村企业发展是做好扶贫车间的关键和长久之计,而农村企业发展慢,成长环境差,是我国和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没有解决好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农村扶贫问题上一直坚持“扶产业”、“扶农户”和“扶农民”,而轻视“扶企业”。实际上,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应该主要是企业,只要城乡企业发展了,微观基础牢固了,企业自身就自然可以选择产业和带动农民就业。
为什么要以企业为核心发展农村经济?一是企业是投资产权明晰的经济实体,它有资本界限和投资所有权限制,既要股权约束,又要保值增值;二是企业是最了解市场运行规律的,企业要稳定成长,必须时时刻刻认真做好市场分析与预测,企业对于静态或者动态的市场行情有自己独特的把握方式;三是企业了解产业选择的秘密,选择什么类型的产业,运用什么类型的技术,加工什么类型的产品,销售到什么地方去等等,都会处理得比较得当;四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这个目标,企业就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努力降低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五是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具有独立从事市场交易和谈判的能力,独立承担经营风险,这是其他类型的人为主体所没有的。
正是以上原因,我们应该将企业作为发展扶贫车间的主力军。从客观条件来看,我省大量城乡经济实体能够为扶贫车间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根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省城乡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济实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户等,约有150万个。为此建议:
一是要调整好发展扶贫车间的思路和战略重点。在扶贫车间建设的基本思路上,明确树立“扶持农村企业发展就是精准扶贫”的理念,把企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直接对接起来,把扶持农村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只要农村企业发展起来了,就自然可以带动农户和农民就业脱贫。
二是充分利用好现有企业资源。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企业家队伍的成长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完成。所以,创办和扶持扶贫车间发展,不宜把扶贫车间的建设业主面扩得太大,要以现有的企业为基础,充分调动现有各种企业向农村投资的积极性,企业家投资扶贫车间与社会成员肯定有很大区别。
三是建立企业主导的建设和发展机制。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充分考虑“用企业促进扶贫车间发展”的问题,专门研究和出台关于扶持农村企业发展,助推扶贫车间成长的政策,相关政策既能够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贫困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建立“企业为主、社会为副”的扶贫车间发展机制。
四是扶贫车间建设也要注重提高效率。我省是一个财政严重倒挂省份,所以扶贫车间的投资和政策体系建设要依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要遵循“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原则,不能将扶贫车间搞成纯粹的福利经济,要把握好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适度性。
五是扩展精准扶贫政策的覆盖面。对于直接参与扶贫车间建设的所有企业,可以直接享受精准扶贫的政策优惠,包括扶贫车间建设方面的专门政策。同时,不仅要鼓励城镇工商企业到贫困农村发展扶贫车间,还应该支持这些企业直接到贫困农村创办公司,就地办企业,直接用“公司+工业化+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六是扶贫车间的发展要“双向驱动”,切忌“单腿作业”。不要把扶贫车间的建设只看成是外在于贫困农村和农民的事情,只要企业和社会成员投资建设扶贫车间就万事大吉。农村和农民也可以直接参与扶贫车间的建设。比如,将农民合作社、农民创办的企业等改造成规范的企业,由他们直接过渡到扶贫车间、扶贫企业。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多措并举加快扶贫车间建设
高胜宇
抓好扶贫车间建设,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务实举措。扶贫车间把车间建在家门口,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特别是贫困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的难题,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也解决了贫困群众安于现状、“等靠要”的问题,实现了劳动致富、光荣脱贫,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一年来,安定区在扶贫车间建设中,主要探索了几种发展模式:
依托主导产业的厂房式扶贫车间。立足部分群众无法外出务工的实际,围绕我区马铃薯、草牧、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蓝天公司、民祥牧草、西泰等全区40多家龙头企业体量大、吸收就业能力强的特点,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方式,建设厂房式扶贫车间,送工作岗位到群众家门口,贫困群众就近上班。
依托生产服务的合作社式扶贫车间。立足各乡镇的土地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以土地、资金、农机具等入股建设脱毒种薯繁育、牧草收购加工、蔬菜种植保鲜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900多个,创建合作社式扶贫车间300多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3000多人,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
依托易地搬迁的地头式扶贫车间。立足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缺乏稳定增收产业的实际,依据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将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已建成香泉镇种薯繁育、西巩驿中药材育苗、巉口田园综合体、鲁家沟特色果蔬育种等9个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头式扶贫车间,确保搬迁人员“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依托“六小工程”的居家式扶贫车间。立足部分贫困群众缺乏技能、无法外出务工,又无固定时间上班的实际,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方式,在完成技能培训后,劳动者在家从事来料加工,实行按件计薪,贫困户自由支配时间。目前已培育发展主营手工编织的定西市豆豆珠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营演出服装制作的定西天之雪文艺用品有限公司,主营民间剪纸的定西艺梅民间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等小买卖、小商铺、小摊点、小手艺、小作坊、小杂粮“六小工程”为主的居家式扶贫车间。
依托东西扶贫协作的互助式扶贫车间。抢抓东西扶贫协作机遇,引进福州市台江区福建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在石泉乡石泉村帮建了以香菇种植加工为主的定西福泉食用菌扶贫车间。目前建成香菇种植大棚120座,年可生产香菇720吨,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00人以上,月收入2000元左右。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加快扶贫车间建设有六个方面必须认真把握:
政府统筹是根本。一是在规划布局上进行总体设计,坚持贫困户在哪里,就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优先在贫困村、人口聚居区、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扶贫车间;二是在资源配置上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佳服务,做好“三通一平”等基础配套工作;三是在技能培训上要对贫困群众进行精准培训,为扶贫车间定向提供急需的产业工人;四是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对建扶贫车间的企业进行倾斜,帮助企业增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能力。
市场引导是方向。扶贫车间能否切实发挥作用、持续见效,关键是要有成熟的企业、产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如此扶贫车间才能持续长久地运营下去。要坚决杜绝头脑发热,盲目投资、跟风建设,切实避免扶贫车间“昙花一现”。
产业基础是关键。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产业,在当地有良好发展基础的产业链上建设扶贫车间,更具有生命力、更接地气、更符合贫困群众需求,既能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又能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如建立在我区马铃薯、草牧、蔬菜产业上的扶贫车间都比较成功。
规范管理是保障。规范管理是扶贫车间有序运行、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必须严把企业审核准入关、环境保护关,注重引进产品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甘于为脱贫事业贡献力量的企业。督促扶贫车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公开工种、岗位、计件等工资标准,落实好“五险一金”,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防范风险是底线。遵循市场运作和产业发展规律,尽可能把市场风险降到最低,把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既要避免不顾实际、一哄而上、造成产业同质化的问题,也要防范部分企业把精力和心思只放在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和贴息贷款上,放松产业经营,忽视带动贫困户的倾向。一旦出现“烂尾”车间,不但不能发挥带动效应,还将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创新模式是重点。扶贫车间不应局限在加工车间一种方式,还应包括种植车间、养殖车间等多种方式。在扶贫车间的认定上,只要从事生产加工活动、具有一定规模,企业能吸纳贫困劳动力,群众能就近就业,都应当认定为扶贫车间,落实相关优惠奖补等政策。
(作者系中共定西市安定区委副书记)
关于扶贫车间的几个问题
聂佃忠
贫困地区创办扶贫车间的条件。大致而言,应至少具备如下五个条件:一是投资规模比较适宜,不一定需要大量资本和高新技术。二是劳动力吸纳能力比较强,在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上有比较充足的空间。三是就业门槛比较低,特别是有助于城乡低收入者、能力素质低的劳动者、深度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四是产业适应面比较广,非常适宜欠发达县域城乡资源特点和产业开发特点。五是市场空间比较大,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能够持续增收,确保深度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且不易返贫。
扶贫车间是贫困地区贯彻落实“非产业链招商”理念的重要载体与实现形式。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少量经济强县,可以通过“产业链招商”将现有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链、补链或强链。产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很多欠发达县域,其发展严重受制于面积、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市场容量、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等因素,往往陷入“无链可延”“无链可补”“无链可强”的尴尬境地,所以普遍推行“产业链招商”的条件并不具备,只能“反弹琵琶”“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倡导“非产业链招商”。这是因为,像扶贫车间这样的“非产业链招商”项目是通过接受域外产业的“外包”辐射,为域外(而不是域内)企业的成龙配套服务的,甚至可能仅仅是域外企业产业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工序),故对本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的要求相对较低。
扶贫车间规划需要主动融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全省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一省的产业体系至少由以下五部分构成:村(组)层面布局的侧重点是某一产品的一道工序;乡(镇)域层面布局的侧重点是完整的一个产品或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县域层面布局的侧重点是某一产业的多链条化;市(州)域层面布局的侧重点是某一产业的全链条化;省域层面布局的侧重点是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它们是立体化、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了省域的“工序—产品—产业—链条—集群”的金字塔型产业体系,即所谓的“一村(组)一工”“一乡(镇)一品”“一县一业”“一市(州)一链”“一省一群”。由此可见,扶贫车间居于金字塔型产业体系的最底端,必须在全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中精准定位,否则可能会被忽略、被虚化、被弱化、被边缘化。
鼓励跨区域整合资源,把村组的扶贫车间建在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上。比如:兰州市、临夏州诸县以及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可以联合国内外连锁经营巨头共同打造以兰州牛肉面为龙头的餐饮全产业链,然后把某一环节的扶贫车间建在餐饮全产业链上;陇西县可以联合周边的一些县域共同打造马铃薯产业集群,然后把某一环节的扶贫车间建在马铃薯产业集群上;陇东诸县可以联合中部的会宁等县共同打造小杂粮全产业链,然后把某一环节的扶贫车间建在小杂粮全产业链上;平凉市静宁县、天水市秦安县、陇南市礼县等可以联合打造苹果产业链,然后把某一环节的扶贫车间建在苹果产业链上;兰州市榆中县、红古区可以联合白银市靖远县、张掖市诸县共同打造高原夏菜产业链,然后把某一环节的扶贫车间建在高原夏菜产业链上;定西市岷县可以联合陇西县以及省内外知名药企共同打造集种植、交易、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然后把某一环节的扶贫车间建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上;等等。
扶贫车间既可以建在产业链上,也可以建在产品端上,但必须建在产业链或产品端中的富民环节(区段、工序)上。所谓的产业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等,但它们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谈。通俗地说,特色产业就是由“一方水土”决定的产业,优势产业是指在成本价格、市场前景、品牌信誉、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主导产业就是县域经济舞台上“唱主角”的产业,富民产业就是让老百姓的“腰包尽快鼓起来”的产业。一般而言,县域产业选择主要涉及主导产业,同时兼顾特色优势产业与富民产业。以此类推,所谓的产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特色产品、优势产品、主导产品、富民产品等;所谓的环节(区段、工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特色环节(区段、工序)、优势环节(区段、工序)、主导环节(区段、工序)、富民环节(区段、工序)等。如果扶贫车间没有建在产业链或产品端中的富民环节(区段、工序)上,那么它将偏离富民的本意,也就失去存在的必要。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扶贫车间是稳定脱贫的有力支撑
朱占荣
扶贫车间是农村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脱贫的就近平台。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找准了贫困根子,解开了思想扣子,激发起致富信心,发挥了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大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是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好办法。扶贫车间也是稳定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有力支撑。
准确把握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
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个目标可概括为:“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一过线”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一过线”是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贫困线指标,即为过线,也就是说该贫困户具备了脱贫的前提条件。就是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项之和,人均要超过当年脱贫标准线。在核实贫困户收入时,生产经营性收入要扣除必要的生产成本;工资性收入扣除必要的车船费;转移性收入只计算稳定的、享受一年以上的资金。如:离退休金、赡养金、五保金和一年以上低保金、养老金、长期抚恤金、稳定性补贴(如退耕还林补偿款、生态公益林补贴、农业综合性补贴等)、残疾补贴及其他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转移性收入。短期性、临时性的转移性收入不能计入,如项目发放的种苗、种畜、化肥、农药等和危房改造补助、扶贫搬迁补助、临时性慰问金(物品)、临时捐助救助、帮扶干部给予、亲友偶尔赠予、医疗报销费用、大病救助资金、教育补贴、雨露计划补助资金和一年以下的低保金等临时性收入不计入。
扶贫车间是稳定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有力支撑
扶贫车间建在村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倒逼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进行劳务输出,实现了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对企业而言,脱贫车间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对贫困户而言,既利用了企业在市场销售方面的优势,降低了自身的生产风险,提高了收入的稳定性,由于在本地生产和生活,又降低了生活成本。另外,通过车间集体劳动这种形式,增加了劳动者互相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劳动者的互助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克服贫困户的“等靠要”意识,进一步增强靠劳动致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扶贫车间并不存在唯一固定的模式,根据地区间的差异,发展阶段,主推产业的不同,可以采用园区型、家庭作坊型、入股型和村集体型等多种模式。扶贫车间建起来了不是任由发展,而是精准施策,通过实施扶贫车间项目化运营,扶贫车间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对接,建立合作联盟,以车间带动企业,以企业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这种发展模式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就业意愿、不同技能水平的贫困人口需要,充分尊重了贫困群众的意愿,最大限度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被动脱贫的局面。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相关新闻
- 2019-01-16因地制宜发展“扶贫车间”
- 2019-01-16大力发展“扶贫车间” 助推群众稳定脱贫
- 2018-12-21甘肃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扶贫经验和启示
- 2018-08-10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助力精神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