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脱贫攻坚

扶贫车间:乡间村里小车间 脱贫致富大作为

19-03-01 09:1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专题】扶贫小车间

  原标题:扶贫车间:乡间村里小车间 脱贫致富大作为

  工人在清水县满天星雨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作。去年以来,清水县指导本地企业组建扶贫车间,搭建就业平台,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目前,当地已建成涉及服装加工、笤帚加工、蔬菜种植和中药材饮片生产等领域的扶贫车间10个,实现1066名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和政县卜家庄乡松树村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解决了当地留守陪读妇女就业问题。近年,为加快贫困农民精准脱贫,和政县加大各村镇扶贫车间创办力度。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残疾女孩和她的扶贫车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赵梅 通讯员 柴玉龙

  “开春后,在流转的地里种上青稞和燕麦,再买几头牛把养殖规模扩大。”岁末年初,卓尼县申藏乡冷口村村民张雅萍正在谋划着她创建的合作社今年的营生。

  张雅萍创建的合作社,名叫丰裕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被卓尼县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和“巾帼扶贫车间”。

  在张雅萍的扶贫车间的带动下,村里63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户均发放入股分红1600元,摸索出了一条养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谁能想到,这位村里致富带头人,才30岁出头,还是个残疾人?

  张雅萍是家里的长女,两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走路一瘸一拐。上小学时要翻两座大山,其他同学路上花一个小时,她得再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才能和别人同时到达。这样的求学路,她坚持了6年。

  “我走得比别人慢,要想不被别人甩得太远,就得花更多的时间,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走在别人的前面。”张雅萍一直在心里为自己打气。

  张雅萍一家5口人,父亲残疾,弟弟妹妹读书需要钱,家里生计一直靠母亲打工来维持。2011年从甘南州藏族综合专业学校毕业后,想打工添补家用的她,处处碰壁。

  张雅萍只好回家,帮父母喂牛养羊。待了整整1年,越待心里越是发慌,她觉得这样下去可不行。

  张雅萍决定要办合作社,可想法一出口,就被家人泼了冷水。“丫头,办合作社不行吧,厂子大、资金多、要欠账,你一个女娃娃家干不来。”

  但张雅萍没有放弃,她终于说动了家人。2016年6月,她联合村里的6户贫困户,通过贷款等各种渠道筹资100万元,开办了“卓尼县丰裕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张雅萍从山西拉回的20头“西蒙塔尔”品种牛,不出半个月,因为水土不服,死了3头。

  这可急坏了张雅萍,她四处学习养殖技术,并从临夏找来养殖专业大学生为牛诊治,慢慢地牛长得越来越欢实。

  2017年11月,临潭县发生4.3级地震,张雅萍的合作社厂房围墙大部分坍塌,受损严重。虽然没有牲畜死伤,但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她的信心。

  就在此时,政府的30多万元救灾资金使她重拾信心,也坚定了要办好合作社的决心。

  张雅萍的合作社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牛从最初的20余头变成了150余头,牛棚也建起了5座。

  去年合作社被县里认定为扶贫车间后,张雅萍的路更宽广了。她的扶贫车间从最初的6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12户,吸纳的残疾人也从3人变为6人。

  “以前我们就是靠天吃饭,没有其他收入,在扶贫车间的带动下,我们两口子入了股,还在这里打工,地也租给了合作社,年底发工资不说,还给分红,哪找这样的好事。”通过工资性收入、租地收入、分红收入等,2018年,合作社社员张才巴拿到了5.2万余元,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想想自己因为身体残疾受的各种苦,我就想尽自己所能让大家生活得更好一点。现在,自己的责任更大了,我想今后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张雅萍掷地有声地说。

  贫困户和企业获得双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出门就在车间上班,下班还能回家做饭,城里人的日子不就是这样吗?”东乡县振兴雨具扶贫车间里,28岁的东乡县沿岭乡和平村村民马艾西笑着说。

  在她身边,30多位与她一样的农村妇女正在宽敞明亮的厂房里忙活着,缝纫机“哒哒”响个不停。窗外,就是马艾西通过易地搬迁政策分到的新楼房。

  对于马艾西来说,这些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挣钱,她和丈夫一起到处奔波,但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技术在手,只能在拉面馆里帮工谋生。

  去年,一家人搬进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里,冬不怕冷夏不怕雨,但老人年纪大了,孩子还不满1岁,马艾西再也无法出去打工了。

  在这片易地搬迁安置小区里,像马艾西一样困难的家庭不在少数。

  去年,东乡县和对口帮扶的厦门市湖里区共同努力,引进厦门特利强雨具有限公司,在距离安置小区不足500米的地方建起了振兴雨具扶贫车间,采取“扶贫车间贫困户”的运行模式,一举解决了周边200多名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等工厂扩大规模后,预计还要招400人左右。”振兴雨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炳泉告诉记者。

  “雨具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比较低,只要有正常劳动能力,肯学、肯做,都能够在这里上班,非常适合当地的扶贫现状。”林炳泉说。

  但是,要形成长效帮扶机制,为贫困群众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不是简单地建几个加工车间就能办到的。一把雨伞成品出厂,需要几十种配件,而这些配件如果全部从厦门运过来,不仅费时费力,更增加了雨伞的制造成本。如何在企业履行扶贫义务的同时保持盈利,特利强雨具有限公司有一本自己的账。

  公司经过考察论证,最终决定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一套先进的伞骨生产线,在扶贫车间旁边建起一个更大、更现代化的配件加工车间。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当地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能减少成本,真正地实现“本土制造”。

  “减少了运输成本,利润自然就有了上升,企业和贫困户双双收益。”林炳泉说,下一步,公司计划在扩大雨具加工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在当地建设生产雨具配件工厂,让雨伞加工在临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争取今年我们的全部工厂车间能带动2000名左右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家门口建起了“大工厂”,马艾西再也不用为打工和顾家为难了,丈夫也结束了十多年的漂泊,跟她一起在扶贫车间上班……白天一起上班,下班一起回家照顾老人孩子,这样的生活,让马艾西心里踏实。

  扶贫产业延伸发展

  ——一个藏族山村的脱贫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草产品加工厂去年11月建成投产,如今已经完成了第一批100吨的颗粒饲料订单,能收入30万元左右。”站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岗吉草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门口,一位年轻的帮扶干部指着面前堆放整齐的“产品”给记者介绍道。

  说话的人叫张海滨,甘南州畜牧工作站的畜牧师,2016年8月,被单位选派至合作市卡加道乡木道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长。两年多的时间里,帮扶队员们和村干部一起,为群众“想尽了办法、跑断了腿”,从养殖到种植,再到饲草加工,终于让这个贫困的藏族山村走上了一条产业致富路。张海滨也荣获了2017年“全省帮扶工作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长”称号。

  一

  木道村位于卡加道乡的山顶上,全村3800多亩地,没有一亩平坦的水浇地。加上海拔较高,气候寒冷,这个农牧民混居的小山村成了全乡唯一一个贫困村。全村66户人,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

  脱贫致富,产业首当其冲。看到村里有14户群众有养殖经验,结合帮扶单位的专业优势,帮扶队首先想到的是为村子发展畜牧养殖。

  在了解到村里原有的一个牧业合作社因为资金不足无力扩大养殖规模时,帮扶干部依托甘南州畜牧产业项目,申请了20头优质品种的牦牛投放进合作社,并免费提供了饲料,对合作社牧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收益全部归合作社的14户牧民。

  原本希望通过扶持养殖合作社,吸引更多的牧民入股。但事情发展的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顺利,村里的牧民大都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对牧业合作社提不起兴趣,加之木道村本身就是农牧民混居,单靠一个牧业合作社,无法承担起全村人的脱贫致富任务。

  “一条腿走路是走不稳的。”村里一位老干部的话提醒了帮扶工作队。

  二

  村里的山地,当地村民基本全部用来种植青稞。一年到头下来,一亩地也就有个五六百元的收入。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发展种植业,首先得改良种植的品种。帮扶工作队专门从青海购进更耐寒、抗病性更强的“加燕2号”优质品种燕麦,在村里试种了30亩。

  第二年,这30亩试验田里的燕麦收成,带给了大家惊喜。“以前我们也种过燕麦,但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好,有时一年到头还会赔钱。”村民久西杰说,现在改种了优质品种,收入整整翻了一番。

  短短两年时间里,村里有了牧业合作社,地里改种了优质燕麦,山上的村民们还通过易地搬迁住进了路边的新房里,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2017年,木道村光荣脱贫了。

  三

  仅仅让村民们从贫困线上跨过去就行了吗?

  “肯定不行!”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态度斩钉截铁。虽然已经脱贫,但村集体经济还相当薄弱,村里的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遇到突发情况,村民很容易返贫。

  譬如,虽然村里大面积种上了优质燕麦,但由于交通不便,销路不畅,很有可能“丰产不丰收”。

  在帮扶工作队和工作队员的努力下,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木道村成立起了一个属于村集体经济的草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岗吉合作社”。

  2018年11月,岗吉合作社的饲料加工车间正式建成投产,将燕麦加工成颗粒饲料。与此同时,合作社还面向全村群众,流转土地192亩用于种植优质燕麦。

  “这样我们的燕麦饲料,既能保证村里的牧民合作社用,多余的还可以卖到周边牧区。”村支书龙布扎西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的燕麦,能加工成1.5吨饲料,如果按照市场价每吨2600元算,一亩地的收入就能达到4000元。

  加工车间不但解决了村里草畜产业平衡问题,还为村里不能出门务工的闲散劳动力提供了10多个工作岗位。

  “这是村集体的合作社,每户村民都是股东。”张海滨解释说,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得让大伙都参与进来。为此,合作社成立了专门的董事会,由每个自然村派出一名代表作为董事参与合作社重大事项的决议。

  四

  “种了一辈子地,现如今当了工人领起了工资。”村民费老五眼睛有残疾,妻子生病在家无劳动能力,两个孩子又在读书,生活负担很重。如今在扶贫车间上班,每天有130元的工资,这样的日子,费老五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过。

  费老五的身边,刚刚加工完的100吨颗粒饲料堆在合作社里。按照合作社的分红原则,产品收益的70%将分给全体农户,这样下来,每户都能从中分到3000多元。

  “这几天,帮扶队员们都在四处奔波,为合作社跑订单。等销路打开了,木道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张海滨说,今年,木道村打算将每户的种植面积从原先的3亩扩大到20亩,如果一切顺利,木道村的燕麦颗粒饲料将成为这里致富的龙头产业。

  如今,这个曾经看天吃饭的藏族山村,有了畜牧和种植两条有力的“产业大腿”,脱贫致富路上的步子越来越稳。

  赚钱顾家两不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走进宕昌县哈达铺扶贫产业园区的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眼前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当归、党参等药材密密麻麻地铺了一地,几十个妇女坐在旁边,按照大小不同进行分类捆扎。

  在扶贫车间见到包银生时,她正忙着做药材的分拣。“现在,像我这样的老人都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了,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包银生颇有些感慨地说道。

  今年67岁的包银生是哈达铺镇上罗村的贫困户,30多岁时丈夫便去世了,一个人辛辛苦苦将一儿一女拉扯长大。如今,儿子做了上门女婿,女儿离婚改嫁,只有一个孙女留在包银生身边。

  多年来包银生靠种地、上山挖药材度日,可眼看着年纪越来越大,她又患了哮喘,地也种不动了,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以后该咋办呀?”包银生说,那时候,她心里充满惆怅。

  去年,为了带动广大像包银生这样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脱贫致富,哈达铺镇从实际出发,结合在庄浪、四川南充等地多次考察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做法,启动实施了哈达铺扶贫产业园区的建设。

  镇里利用各项资金,升级改造了兰渝铁路遗留厂房,依托当地种植、养殖、加工等优势资源,建设集中药材加工、果蔬、粉条、土鸡、山羊、旅游客栈等为一体的扶贫产业园区。

  去年年底,哈达铺镇扶贫产业园开业了。包银生听闻只要有劳动能力不限制年龄,她赶紧报了名,开始在中药材加工车间里工作。

  对于这份工作,包银生十分珍惜,尽管只工作了2个多月时间,她从未迟到早退过。“党的政策好啊,在镇里办了这么好的厂子,这就是我们这些出不去的人脱贫的希望啊。”包银生满怀信心地说,“现在农闲工资还不算高,等到开春的时候工资还会涨呢。”

  据了解,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每天用工超过百人。“目前,整个扶贫产业园已经辐射镇里12个村子的农户,在扶贫车间打工的村民大多来自周边的上罗村、下罗村,家门口就业让他们赚钱顾家两不误。”负责人高小东介绍说。

  不仅让当地多了一份脱贫希望,扶贫车间也在促进乡风文明上起到推动作用。据介绍,镇里在扶贫车间打工的人群中,妇女占95%以上,年龄段大多分布在30岁到65岁。“过去,闲的时候她们就晒太阳、聊家常。现在,她们早上八点多就到厂子干活,下午五点半回家,各种家庭、邻里纷争也少了。”高小东说。

  此外,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的建立,也为当地农户拓宽了一条中药材销售渠道。目前,扶贫车间收购当地药材538吨,当归438吨,黄芪96吨,党参6吨。

  “已经有不少药商、公司和我们联系过了,销路不担心,目前先做好初加工和储备工作,一步一步来,肯定能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高小东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王锐:团结一心克难攻坚 坚决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 王锐:团结一心克难攻坚 坚决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
  • 一图了解2020年兰洽会主要活动安排 一图了解2020年兰洽会主要活动安排
  • 一图了解2020年兰洽会主要活动安排 一图了解2020年兰洽会主要活动安排
  • 兰大二院院长王琛:大医精诚“微视野”下可有大作为 兰大二院院长王琛:大医精诚“微视野”下可有大作为
  • 甘肃美食丨折桥湾面食 风味小吃 藏着意外惊喜 甘肃美食丨折桥湾面食 风味小吃 藏着意外惊喜
  • 【溯源甘肃】汉简中的敦煌郡 【溯源甘肃】汉简中的敦煌郡
  • 【品藏】不同样的青铜器(二) 【品藏】不同样的青铜器(二)
  • 【博之美物】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的“崆峒问道”画作 【博之美物】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的“崆峒问道”画作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直播】第二十六届兰洽会兰州新区专场
2   王锐:团结一心克难攻坚 坚决打赢创建
3   一图了解2020年兰洽会主要活动安排
4   天水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
5   今起兰州至贵阳首次开通动车组列车
6   甘肃省公布第五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
7   金城公园二期“七一”开园
8   明年中考英语启动“人机对话”模式 适
9   一图了解2020年兰洽会主要活动安排
10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1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2   冯小林 于江任甘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13   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
14   中共平凉市委组织部关于田书林等同志任
15   平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名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