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大发力点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把握五大发力点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陈润羊
我国经济已经从高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甘肃省面临着增速乏力和质量提升的双重挑战,如何结合省情,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命题。
一是创新是长期发展的第一动力,但中短期内不能忽视要素驱动的作用。我省的传统产业占比大,旧动能比重大,新动能的成长慢,长期依靠要素驱动的机制难以短期内改变。2017年,研发投入强度1.19,低于全国2.13的平均水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低。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还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市场化、法治化的思想观念转变仍是长期任务。
作为后发地区,短期内仍然不能忽视投资等传统要素驱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长期而言的创新组织和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制度构建和创新环境保障等,都要齐抓共管。预期至少在“十四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双轮并驰。2015年以来,我省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投资增速下降尤其是第二产业投资下降引起的。当前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稳增长,稳增长的核心是阻止投资特别是第二产业投资的下滑。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重点投资要投向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等领域。
中长期需要通过科研体制的改革,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动力,通过政府资金的撬动,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重视除技术创新外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等的组合作用,扩散“兰白自创区”的经验启示,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三步走的具体路径。
二是着力解决区域和城乡问题,使协调成为内生特点。近年来,我省的区域经济不断演化和分化,兰州新区、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与工业园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引擎。2018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00多亿元,增速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大平台。然而,临夏、甘南等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很重,广大乡村地区发展不充分,县域经济的低弱散等问题仍是短板。省内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都很大,城市拉动作用偏弱,兰州都市圈的产业、人口集聚度不高,难以充分发挥对腹地的扩散和带动作用,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尚待持续建立。这就需要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轮联动战略,通过大城市带动小乡村、大市场引导小农户。破除城市要素进入乡村的体制机制障碍,继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全力把兰州新区、66个开发区打造成全省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通过增长极带动、轴带引领的区域战略的实施,以城乡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是围绕十大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使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空间载体,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带,从而带动其他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进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已经出台的“1+1+10+X”系列政策,也在持续发力阶段。但政策叠加除了有正面效应外,也有当初难以预测以及在执行中遇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适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做好各类政策的评估工作,以便及时纠偏导正。
深刻吸取祁连山生态问题的教训,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对高质量发展的约束和倒逼的双重作用。借助甘肃生态安全综合屏障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平台,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在生态红线的约束下,寻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色转型之路。推进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补齐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欠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整治,确保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四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使开放成为必由之路。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加大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转换的步伐,确保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把对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对外的国际经济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沿海已有的渠道,促进甘肃特色化、品牌化、优势化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在开放市场面向上,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规模和我省的比较优势,既要继续向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挺进,也要向西开放以拓展新的贸易渠道。
通过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的建设,打破现有已趋固化的利益格局,大力吸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型各类要素,学习成功经验,着力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切实落实各项已经出台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激发其创业创新的活力。
五是着眼具体民生问题的解决,使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在具体区域产业的选择和引进上,不可贪大求洋。依据我省的资源优势,适度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带动就业。以大规模解决数百万的进城农民工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为切入点,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释放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动力,也为乡村振兴、留在乡村的农民的规模化经营以及农民共富创造条件。在城乡接合部的集体土地上,大力推进租赁经济。通过PPP等模式,扩大廉租房、保障房的供应,优化布局中小学校和大中型医院,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各类民生难题,增强弱势群体的高质量发展的获得感。
当然,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配套的政策体系、统计体系、考核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的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在省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上,也应有不同的目标体系。这就需要,省委省政府统筹规划,尽快研究和出台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综合推进的政策及行动。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生)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