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有一宝——90岁老专家罗毓惠坚持上门诊 行医64载诠释“医者仁心”
原标题:省妇幼保健院有一宝—— 90岁老专家罗毓惠坚持上门诊 行医64载诠释“医者仁心”
罗毓惠
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门诊上,时常能见到一位满头银丝,腰板笔直的医生。
她,就是90岁的产科专家罗毓惠。
作为第一代妇幼人,她行医64载,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甘肃省妇产事业。
已过鲐背之年,她仍然坚持每周3次上门诊,每次都要坚持看完25个患者。她喜欢和年轻医生们一起了解最前沿的医学进展;如果发现自己错了,会当即认错;虽然经验丰富,但从不说“满话”,总是说:“我尽力。”
1 第一代妇幼人撑起省妇幼一片天
1954年正月刚过,从河南医学院妇产科专业毕业的罗毓惠服从组织分配踏上了开往兰州的火车。
因为家里“成分”不好,这个昔日成绩优异的少女被分配到了大西北。火车一路轰鸣,整整六天后,罗毓惠才辗转来到了当时位于中山林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人在忙碌的工作中容易忘记孤单。那时,医院加上她一共只有5名医生,床位却有80多张,工作非常紧张。
眼见罗毓惠胆大心细,享誉全国的“陈氏单手产钳术”发明人陈桂云院长有意培养她。罗毓惠幸运成为陈桂云院长的嫡传弟子之一。此后,在遇到孕期已久却胎位不正的产妇时,她学会了一边在产妇的腹部小心按摩揉转,一边和产妇唠着家常,在亲切的交流中,在不知不觉中,让胎儿顺利翻转,使产妇得以顺利分娩,化解了一个一个脐绕颈、臀位倒置的问题。
那时条件之艰苦、物质之缺乏,现在的人都难以想象。罗毓惠记得,产科医生看家本领靠的是“两掌、一指和听筒”;接生人员在接生时都不戴橡胶手套,徒手操作,只有进宫腔操作时才戴手套。
工作3个月后,她被派往陆军总院进修。严师出高徒,在高强度的工作“锤炼”下,她迅速成长起来,不久后就挑起了大梁。
2 每一个生命都有得到救护的权利
那些年,住在医院家属楼的人们经常在半夜时分听见有人会跑到楼下大叫:“罗主任!罗主任!”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知道是产科手术台上有紧急情况,罗主任又该去加班了。几分钟后,便能听到她急促下楼的声音……
1961年,罗毓惠被派往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年。她师从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获益很多。回到医院后,她便介绍、推广协和的经验、技术,成为业务工作中的佼佼者。
在她担任产科主任后更是努力学习国内外妇产科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并带头用于临床,开拓新的医疗服务项目。
那时的女性因为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往往对妇科疾病遮遮掩掩,也常常只有在怀孕分娩的时候才会来到产科。罗毓惠深知女性的不易,所以在工作中,更多透出的是那种对女性浓浓的关爱和体恤。孕产妇在生产的过程中,她总会安慰道:“还有几个小时,不要紧张”,“没有问题的,你躺下来,让我看看,看看……”
在她的柔声细语中,孕产妇放下羞涩,放下紧张。她始终把接生看成是一种迎接希望,把保护母婴的健康看成是医生的责任。
在她眼中,病人只有病症的差异和病情的轻重缓急,从来没有贫富贵贱之别。每一个生命都有得到救护的权利。
罗毓惠当年的下级医生李富萍如今已担任医院的高危产科主任。她仍记得,罗主任“不怕事”的性格,不论何时,只要接到科室“有病人要抢救”的电话,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抢救病人从不慌乱。她一到,手术室的紧张气氛一下就缓解了,大伙儿似乎有了主心骨。
虽说罗毓惠的性格看似不紧不慢,但一旦发现医生在临床中暴露的问题,就会严厉指出。“罗主任是我们医院产科的权威,下级医生对她由衷地佩服。” 李富萍主任说,“那时,她也在积极培育青年医生及进修实习医生。从产科疑难杂症诊断、臀位牵拉、会阴复杂裂伤处理,这些都是罗主任一步步教会我的。”
那时的罗毓惠还经常为妇产科进修班讲课,参加院内外会诊,帮助指导下级医生手术操作。1990年,她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医针灸在子宫收缩乏力的应用”在法国国际学会上发表,199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于同年入选《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
3 行医64载,她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含义
60岁那年,罗毓惠终于“名义上”退休了。可她还坚持出门诊,直到今天。轮到上门诊的日子,她很早就会坐在诊室。在问诊时,问病史,每一个细微的点都不会忽略;查体更是严谨求精。
没有人能质疑这位老人的能力和精力。90岁的她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她说,“来到医院能发挥点作用,觉得很高兴,能工作我觉得有价值。但是要承认年龄大了,逻辑思维能力减弱这是自然规律。”
她喜欢和年轻医生们一起了解最前沿的医学进展;如果发现自己错了,会当即认错,坚持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务真的态度;虽然经验丰富,但她从来不说“满话”,总是说:“我尽力。”
但另一方面,她依然“倔强、要强”。
随着电子病历的推行,医院HIS系统的运用,患者首次来医院就诊时都会取得一个属于自己的ID号,以后再到医院看病只需报出ID号,医生的电脑里就会显示该病人的所有信息,包括以前的病情诊断。但是这种现代化设备对于医院里的老专家来说,学习起来却是十分吃力。
特别是2003年后,电脑系统更新更快,全院经常组织医生不断强化培训HIS系统。电子化办公连年轻人都要熟悉一段时间。
生怕罗奶奶用电脑不熟悉,李富萍主任就给她配了一个助手。没想到,这却让罗毓惠生气了。
她说,“我努力学!”
起初,大家以为罗奶奶是在赌气。可没想到,她真的在用双手敲击键盘,一个人处理病历、下处方、找路径,没出过一次差错。而她的案头常常摆放着最新的医学书籍、杂志。已过鲐背之年,她仍常常埋头在办公桌前研读学习,对医学的追求从未因年龄而停步。
直至今日,罗毓惠仍坚持每周3次门诊,每次都要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只要我的头脑还是清醒的,我就要坚持行医,为更多的患儿解除病痛,这就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事。” 行医64载,她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含义。
记者 赵汇
记者手记
“90后”的罗奶奶活出了“幸福美好”
12月的一天,记者登门拜访罗毓惠。
在家的她,身着深色毛衫,外搭披肩,腰板笔直。
从面容上看,她当然已经是个老人,一头银发,眼睛不再清澈但眼神柔和,气度优雅,确乎不是一个在家里散淡时光、颐享天年的人。
家里的小阿姨端着沏好的茶水进来,瞧见水杯是一次性的,老人赶忙摆手。“重新用玻璃杯沏。一次性的口杯,对人身体不好。”
对他人发自天性的关怀之情,从未更改。
院里的人记得,罗主任在担任科主任时就对同事、下属很关心。一个年轻的医生家中被水淹了。她听后,不由分说腾出了自己的办公室,安排同事暂时住下。
就在前段时间,当她听说自己的弟子李富萍主任时有贫血,便邀请弟子来家吃饭。晚上,李富萍主任刚进门,老人家就给她端上自己下厨炖的牛肉汤。一边劝“小李,多喝点”,一边念叨日常应该怎么养生,她对弟子说:“年轻人压力大,要懂得自己照顾自己。”
罗奶奶羡慕年轻人,更庆幸自己能在今天看到医院的种种变化。“我的前半生是大环境推着走,历史洪流不可违抗,不由自己地生长。但医生的一生,没有一时一刻能脱离自己的医疗工作。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做好工作,工作是责任,尤其对医生来说,要对病人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没有完美的医疗,医生总要回顾,总要进步。当一个医生面对病人时,实际上,正面对整个社会。”
她时常告诉身边的年轻人,抓住这个时代,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向她请教长寿的秘方,她说“人到老年,也要有尊严,少给别人添麻烦,平平淡淡生活。要把不可预期的生命过好。”
她打趣,“那句话怎么说‘前途是光明的’。直到今天,我才活出了幸福美好”。
记者 赵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