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决战奔小康】 村里来了位好书记 ——记兰州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第一书记杨贵智
原标题:【三年决战奔小康】
村里来了位好书记
——记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第一书记杨贵智
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7.1万元,榆中县第一个实现全村梯田化的村,填补了艾草产业西部空白……过去3年,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蒿湾村何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村里来了位好书记。”
黄蒿湾村村民所说的这位书记名叫杨贵智,是兰州日报社首席记者。
兰州市脱贫攻坚战打响后,2015年8月,杨贵智来到黄蒿湾村,成为驻村工作队队长。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党报记者,杨贵智对扶贫并不陌生,曾采写过不少关于扶贫的报道。但正儿八经干扶贫工作还是第一次。
初到黄蒿湾村,杨贵智从摸清家底做起,他与村委会主任马武同等村干部进行了长谈。
黄蒿湾村位于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全村5个社,234户、898人。“村里没有任何的集体经济产业,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基本上没有支柱产业;村里基础差、底子薄、人心散,没有发展动力。”马武同总结的三个“啥都没有”让杨贵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杨贵智开始走村入户,挨家挨户与群众交流。对脱贫奔小康,村民们流露出的大多都是悲观情绪。“我们这儿山大沟深,要啥没啥,咋能富?”不少村民说。甚至有些村干部和村民还认为,杨贵智不过是挂个名、镀镀金,根本不可能做成事。
怎样才能打消村民的疑虑,树立起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杨贵智决定从改善村容村貌做起。他积极与榆中县国土、扶贫、交通等部门对接,为村里争取了1.52公里村社道路砖化工程、20万元“一事一议”亮化工程等一批惠民工程,实现了路通家门口、水上灶台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随着对黄蒿湾村情况的了解,杨贵智发现,黄蒿湾村虽然穷,但却有一个从未被人们注意到的资源优势,那便是丰足的土地资源:全村耕地面积5666亩,人均占有耕地6亩,如果能够实现全村耕地梯田化,耕地面积将成倍增加。很快,这一思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正当杨贵智跑前忙后、张罗梯田项目时,他任职工作队长的时间已满1年。按当时的政策,他可以重返报社的记者岗位,可村里的党员干部却不同意——“杨队长不能走,他要是走了,我们的项目就罢了,我们村也就罢了。”
于是,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体开会决定,要把杨贵智留在黄蒿湾村。他们专程来到兰州日报社,联名向报社提出了留任要求。最终,兰州日报社党委决定由杨贵智继续担任黄蒿湾村驻村工作队队长。2016年8月,经过兰州市和榆中县组织部门的考察和征求群众意见,杨贵智被任命为黄蒿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继续留任的杨贵智干劲更加十足。他往返于县乡多个部门,多次找到榆中县分管领导,积极为黄蒿湾村争取梯田建设指标。2017年初,万亩高标准梯田项目在黄蒿湾村开工建设了。在大家的努力下,仅一年时间,全村共建成高标准梯田15919亩,户均耕地超过了50亩。
土地优势被激活了,新的难题又摆在了面前。
这些年,由于年轻劳力大量外出,留在黄蒿湾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是老人和妇女,这么多的耕地谁来种、种什么?
通过联系,杨贵智为黄蒿湾村引进了甘肃百草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流转1万亩梯田启动了“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借鉴外地农村“三变”改革经验,黄蒿湾村村民全部成为产业园的股东,实现了户户有产业、户户有分红收入、户户有劳务收入。
今年4月,黄蒿湾村工资性收入超过了10万元,5月达到了15万元……村里也形成了“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体系,打开了依靠产业致富的全新局面。
3年来,杨贵智与村里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用实际行动让黄蒿湾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相关新闻
- 2018-12-07引洮供水一期榆中配套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 2018-12-07兰州市榆中县举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优秀文艺节目汇演
- 2018-12-07引洮供水一期榆中西部工程年底投入运营
- 2018-12-07兰州榆中县举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优秀文艺节目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