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 ——改革开放40年武威民勤推进防沙治沙小记
原标题: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
——改革开放40年民勤推进防沙治沙小记
“40年前,这里几乎没有树,全是裸露的荒沙,风沙从春刮到冬。全县林木覆盖率低,荒漠化十分严重。”记者日前在民勤县采访时,该县林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
民勤,向来是荒漠和缺水的代名词。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就占90.34%;年均降水仅10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峻的生态形势,注定了民勤与风沙抗争的历史命运。
位于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西面的龙王庙沙区,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宋和这个三面环沙的村子,一到春耕时节,风沙肆虐,严重影响到农业种植,200多户人家中有30多户就无奈地告别了家乡,远赴其他地方谋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1955年春天,时任宋和村团支部书记的石述柱,组建起一支青年团员治沙突击队,带领着宋和村的人们坚持不懈地战斗在风沙线上,插风墙、育红柳、植沙棘、栽白杨。风雨几十载,有艰辛更有苦难,但也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如今,一道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崛起在民勤西部风沙线上。
薛百镇宋和村只是民勤人民坚持不懈与风沙抗争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民勤人民坚持不懈与风沙抗争的40年。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大江南北,民勤县防沙治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采取统一规划、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破重点、民办国助、群众投劳、多方筹资、协同共建等措施,全力推进防沙治沙,沙化趋势得到遏制。
但是自1986年以来,随着全县人口的快速增加,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民勤的生态环境再度走向了荒漠化的边缘,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面貌变得刻不容缓。
近年来,民勤县认真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抓项目、保生态、促改革、强基础、惠民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重点公益林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实施,民勤县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科学探索,集中攻坚,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勤锋滩等重点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1997至2017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3.02万亩,工程压沙63.3万亩,防沙治沙步入有史以来投资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治理成效最好的历史新阶段。40年来,民勤县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31.2万亩,人工造林313.53万亩。
民勤县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水定林、以水定规模,全程管理、确保成活”的要求,突出封沙育林与封禁保护相结合、工程压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相结合,认真实施梭梭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万亩胡杨林试验培育基地、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项目,找准找实防沙治沙与绿色增收的最佳契合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沙产业,促进沙区生态脱贫和产业致富。大力发展以红枣、枸杞、酿酒葡萄为主的经济林和以肉苁蓉为主的沙生药用植物,累计建设经济林基地49.7万亩,打造沙生药材示范基地11万亩。坚持治沙与扶贫结合,组建防沙治沙协会20家、治沙专业队伍60个,每年吸纳1200多名群众参与压沙造林,实现劳务收入1776万元。2017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到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22亿元,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改革开放40年来,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人沙和谐”,一代代民勤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民勤这块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相关新闻
- 2018-11-27让民勤如“楔子”阻断两大沙漠合拢 兰州市科研院所持续开展民勤生态修复与治理研究
- 2018-11-27人水和谐 润泽民生 ——武威民勤县水利改革40年成就回顾
- 2018-11-27风雨兼程四十载 防沙治沙树丰碑 ——武威民勤县防沙治沙纪实
- 2018-11-26武威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流动展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