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临夏

【重访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讲述新时代甘肃好故事】临夏布楞沟村:“悬崖边”的巨变

18-11-23 08:1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重访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讲述新时代甘肃好故事 

  布楞沟村:“悬崖边”的巨变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山大沟深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看望东乡族群众。新华社

布楞沟小学的孩子们在课间开心地玩耍。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翻过一座山,再绕一道梁……单调乏味的黄土山头连绵不断。忽然间,峰回路转,一大片浓郁的绿意迎面而来,跳跃着无限生机。这是布楞沟吗——5年前,这里的山还是光秃秃的,满目黄褐色。

  沿着蜿蜒平整的水泥路前行,一个个几十米高的桥墩从深沟中拔地而起,它们将托起一条新的二级公路。这是布楞沟吗——5年前,这里的路还是山路崎岖,尘土飞扬。

  走进村子,漂亮的新农村院落整洁有序,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农家院落,村小学新建的两层教学楼成了村里最亮丽的风景。这是布楞沟吗——5年前,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还是凋敝破落、人心思迁。

  没错,这里是布楞沟。布楞沟村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的一个小山村,一个东乡族群众聚居的贫困村。

  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发生在这短短5年。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走“亲戚”,为布楞沟乃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现在,布楞沟村已整体脱贫。

  水来了,路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

  生活在山大沟深悬崖边的布楞沟村民,也曾长期处在贫困的“悬崖边”上。

  作为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全县旱,布楞沟更旱。年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90毫米。严酷的自然环境,让村民日子过得如临深渊,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几乎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布楞沟村的136户村民走的走、搬的搬,到2012年,村里只剩下68户351人,贫困面高达96%,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元。全村68户,吃低保的就有52户。

  那年,马建英和村里其他20多户人家也打算搬走。

  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时,马建英7岁。那会儿,白面饼子对他家来说还是稀罕物,只供亲朋好友来访招待时吃,而且仅有一个,放在杂粮饼上面;抑或是重要节日,母亲才会让他们吃点。

  时光流逝。到了2011年,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建英再不愁吃白面饼子了,但是一大家人想吃点肉,也像当年的白面饼子一样,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家里还是太困难了。

  这日子,有啥盼头?当年,马建英借了亲戚2万元,在离村子7公里远的达板镇买了块地,想盖3间房,到那里靠打工生活。

  可2012年,整整一年,盖房子的钱都没有着落,他的计划一直无法付诸实施。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山路,不辞辛劳、风尘仆仆来到山大沟深的布楞沟村,亲切看望东乡族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他叮嘱大家“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大家生活越过越好”。

  总书记的嘱托,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马建英和跟他有一样想法的村民不走了。在外打工11年的马麦热在从电视上看到总书记来村里的消息后,第二天就赶回来了。2014年年底,移民到兰州新区的马大五德也回来了……到现在,村里有19户人家已经“回归”了。

  村子的变化,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以前,布楞沟村民走的是羊肠小道,晴天浮土没过脚面,雨天泥泞寸步难行。有一次,村民马瓦给盖房时不小心从房顶上摔了下来,十几名村民抬着他,从村子下到沟底,又爬到对面的山顶,花了3个多小时。然后,好不容易在公路边拦到一辆过路车,才送到医院。

  吃水,更让村民们愁肠。多少年来,村里人吃水,除了靠水窖积蓄雨水,就靠沟里的一眼井水。井水咸,全村人都吃成了一口氟斑牙。就这,一旦天旱,还得到几十里外的镇子上拉水,一吨水加上运费,成本足有120元。水贵如油,村民们用水往往是先洗菜,再洗脸,最后存起来给牛羊喝。

  2013年,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后,一条20公里平展展的水泥路,似玉带般从高山之巅蜿蜒伸展到布楞沟沟底,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自此,村民们告别了出行难、行路难的困局。

  更令村民喜出望外的是,在亘古以来就阻塞村民外出的深沟里,如今正紧张地修建一条从临夏市折桥乡到临洮县红旗镇的折红二级公路,今年年底前计划通车。这将成为全村乃至整个布楞沟流域的致富路、发展路和希望路。

  吃水,也不发愁了。随着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一拧开水龙头,做饭、洗衣服、养牛养羊用水难题都解决了。”马建英和许多村民如今都添置了洗衣机,院里还建起小浴室。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立起一块刻有这样两行大字的水泥碑。

  现在,沟边的黄土被推成大片平地,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灰瓦房悄然建起,56户村民从低矮破旧的老屋搬进了统一规划的“新农村”。村小学、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场所盖起来了,村委会办公楼里有了从未有过的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便民超市,布楞沟彻底改头换面了。

  “如今,我们布楞沟的水、电、路都通了,山也绿了。新的学校、村委会办公楼、异地搬迁项目都已建成,总书记的嘱托基本实现了!”马建英感慨地说。

  “扶贫车间”办到村了,村民致富路拓宽了

  东乡族人一直有“无羊不成家”的说法。“东乡手抓”羊肉品牌也远近闻名。

  但2012年,马建英和布楞沟村大多数人家只养五六只羊。

  马建英十四五岁时,家里最多养过30多只山羊,他经常赶到山里放牧。不过,那会养羊主要是冲着积攒羊粪,给他家的30多亩地提供肥料,因为买不起化肥。

  其实,地里也打不出啥粮食。布楞沟,十年九旱,一亩地最多能打300斤小麦,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后来,养羊能赚钱了。可村里缺水,加上每家每户都缺钱,路不行也运不出去,养羊不多。

  现在,随着基础设施的提升,村民们谋发展底气足了。东乡县又大力扶持圈舍修建,发放养殖贷款,布楞沟羊群一下子就扩大了。

  2013年底,马建英养了100只羊,3个多月就挣了1万多元,日子一下翻过了身。现在,他养了280只羊。

  马建英养羊的数量,在村民马大五德眼里看来,只是“小意思”。

  1998年,14岁的马大五德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给人贩羊。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回到村里,盖起了6栋暖棚圈舍,办起了养殖场。

  在政府的精准扶贫产业贷款扶持下,2015年下半年,马大五德一开始养羊,就是大手笔,养了850只。“这两年,我最多养了3200多只羊。今年已经出栏将近2300只了,卖到北京、广东、新疆、内蒙古等地,现在存栏1300多只,最近行情好,一只羊能赚120多元。”11月14日,马大五德对记者说。

  一人富不算富。马大五德、马建英还分别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带动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一起干、一块闯。在马大五德的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有包括17户贫困户在内的26户村民以参股的形式加入了进来。马大五德告诉记者,快到年底了,今年他准备给每户分红3000元到5000元。

  很多布楞沟妇女都因照顾家人无法出去打工,但有一手好厨艺。今年4月中旬,甘肃伊禾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布楞沟村建起了“东乡传统食品布楞沟流域加工车间”,吸纳了村里的30多名妇女打工,让她们将制作油馃馃这一东乡族传统家常美食的本事,变成致富新门路。

  走进“车间”,只见一个个色泽金黄、酥脆香甜的油馃馃摆在展台上,有8个品种。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开业以来,他们最高一天卖出100多盒,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到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

  “扶贫车间”开进村,务工顾家两不误。提及此事,村妇联主任马麦热在的眼角都是笑意。11月14日,作为车间主任的她说,车间“开”到村里半年了,每人一月能挣3000元左右。

  盯住折红二级公路即将开通的机遇,马麦热在的儿子马海龙这两年在家里尝试着开了个农家乐,为这,去年他专门参加了县里组织的餐饮培训。“等折红公路通了,我想在路边盖个院子,修十几间房子,好好干一番。”他充满信心地说。

  十年九旱,现在在布楞沟也有了另一番解读。明晃晃的阳光,在政府“光伏扶贫”的扶持下,通过“种”在不少村民家房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给当地贫困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

  羊产业发展起来了,农家乐办起来了,“扶贫车间”建起来了,“阳光”也能变成钱……在布楞沟,一个个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16年前,我们举家去兰州红古区长期打工时,村里只有两户人家有三马子,如今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这两年还添了十多辆小汽车。我们一家再不出去了!”马麦热在对记者说。

  环境美了,教育好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更近了

  如今,看着眼前的山一天天变绿了,布楞沟人的心都醉了。

  谁不知道,在这里,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都难!

  2013年,东乡县开始在村里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他们从达板镇、县城架设数十公里的管道,将生命之水引到了这片干涸的土地,还在村子南北两山建了105座大小水池蓄水,下大力气荒山造林。目前,布楞沟已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6000余亩。

  在许多地方,种树就是挖个坑、种棵苗,容易极了。但在布楞沟,专业造林队伍不但得一提二踏三浇水,而且,浇水得浇三回。浇透浇实之后,还得抓紧覆膜,以图保墒。

  三分栽,七分管。布楞沟山上栽的树,平均每十天得浇一回水。3000亩的荒山造林,浇一轮水,30个人得半个月。

  坚持不懈的努力,将生命色彩带给了这片荒芜贫瘠之地。

  更难得的是,经济林也活了。县林业局干部郭永斌高兴地告诉记者,在2013年退耕还林地里栽的3000多亩核桃、枸杞、啤特果、软儿梨中,软儿梨今年已经零星挂果了。

  长活一棵,就能栽活一片。郭永斌特别开心,觉得这就能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了,村民致富又多了一条新渠道。

  比绿色更让村民提振精气神的是村小学琅琅的读书声。

  远眺布楞沟村,新建的村小学无疑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宽敞大气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村里的每一名东乡族学生带来了书包、文具盒、小学生词典和课外书。在村民马麦志的家中,总书记坐在他家的土炕上,特意叮嘱他要让孩子好好读书。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马麦志如今17岁的二儿子马建忠在东乡县民族中学读高二,小儿子马洪泉在村小学读六年级。而他今年24岁的大儿子马洪涛当年连小学都没有念完。

  “现在,学校条件好了,村子也发展了,家长对教育真是空前重视。”布楞沟村小学校长张学虎提及此很是欣慰。

  “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前途,子孙后代都看不到希望。像我没念几天书,现在做生意都费劲,有时客商说四五遍咱都理解不了,对方很不耐烦。”马大五德对记者说,“只要有一口气,我都要把自己的孩子们供出来。”

  马大五德上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就回家帮父母干活了。

  因为穷,很多村民都像马大五德一样,只念了个小学,大多都中途辍学了。

  今年34岁的马大五德上学时,布楞沟还没小学。他只好走一个半小时山路,到高山乡政府所在地去读书。

  到了2000年,村里设了个教学点。可刚开始,只有三个年级,两名老师。到2012年底,学校有了四个年级,也有了4名老师,但教室仍然是3间破旧不堪的平房,老师讲课不得不实行复式教学。

  2014年春天,新建的布楞沟小学拔地而起。操场上,篮球架、乒乓球台一应俱全。校园里,还添置了许多孩子没见过的淘气堡、摇摇乐、滑滑梯、跷跷板……

  现在,布楞沟小学有了7名老师,六个年级也全开设了,还前所未有地办起了幼儿班。村里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娃一样,享受到学前教育了。

  互联网把乡村孩子和外面世界也连接起来了。

  在布楞沟小学,英语、音乐、美术课因为师资缺乏,教学质量不是太高。

  今年春季,网线拉到了学校。在北京一家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北京大学、华东师大、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给孩子们通过“电子白板”上起了网络课。“上这些课,孩子们非常开心,像英语,由一名在新西兰留学的大学生授课,孩子们非常欢迎。”张学虎说。

  社会各界的关爱也涌向了布楞沟小学。

  布楞沟村三、四、五社离村小学远,小孩子走路得一个多小时。曾经,他们和其他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一样,只享受免费早餐,中午只能就着白开水啃干饼子。现在,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北京开心麻花文化公司的资助下,布楞沟小学的孩子们都能在教室里吃到热气腾腾的免费午餐了,每顿是4元的标准。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去学校。现在,布楞沟小学有58名学生,比2012年增加了30名。

  希望在布楞沟不断升腾。“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布楞沟如同宏大乐章中的一个音符,正演奏着自己的华彩。

精彩推荐

  • 张掖肃南:踏雪赏景 3500多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景区健身 张掖肃南:踏雪赏景 3500多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景区健身
  • 【飞阅甘肃】临泽:“醉”美雪景 【飞阅甘肃】临泽:“醉”美雪景
  • 助力全民健身 兰州首个“空竹园”建成开园(图) 助力全民健身 兰州首个“空竹园”建成开园(图)
  • 兰州市榆中北山地区出现雾凇奇观(图) 兰州市榆中北山地区出现雾凇奇观(图)
  • 甘肃临泽“沙漠雪景”引游客享大漠风光 甘肃临泽“沙漠雪景”引游客享大漠风光
  • 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 通渭马营镇 “新年新衣·温暖行动”公益活动启动 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 通渭马营镇 “新年新衣·温暖行动”公益活动启动
  • 国际范儿敦煌:民心相通新平台 国际范儿敦煌:民心相通新平台
  • 张掖临泽:大漠银装亦艳美 张掖临泽:大漠银装亦艳美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