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甘肃静宁:职业教育“嫁接”特色产业 走出精准扶贫新路子(图)
静宁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王多利介绍学校发展情况
中国甘肃网11月23日讯(本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近五年,静宁县职业教育中心累计招生8650人,毕业建档立卡户学生1862人。其中,695人升学继续升造,1167人实现就业,平均月收入3600元。”静宁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王多利告诉记者,静宁县职业教育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每年为建筑业和苹果产业输送合格毕业生300余名,培训果农和建筑从业人员1.2万人次,帮助更多贫困家庭学子成为“致富能手”。
学生在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学习机器人操作
静宁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也是甘肃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静宁县按照教育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紧扣“精准”二字,落实“六抓”措施,使每一名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不掉队”“能出彩”“有本领”,使每一分扶贫资金“增效益”,有力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在解放农村劳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成效正在并将持续凸显。
王多利告诉记者,作为全县唯一一所职业教育学校,静宁县职教中心在创建国家示范校伊始,就确立了职业教育必须植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壤,有效对接和服务当地特色产业的办学思路。
学生在苹果产学研联盟基地学习修剪树枝
为此,静宁县职教中心深化校企合作,与省内外1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3+2”五年一贯制大专班、“3+4”中职本科贯通班合作办学,与30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实训化办学,打通了职业教育“立交桥”,使有升学意向的学生继续高层次深造,使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
同时,静宁县职业教育中心与省内外3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采取“定人、定专业、定企业、定工种、定岗位、定工资”的原则,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就业援助机制,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入学能入职、顶岗能上岗、毕业能就业。近三年职教中心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学生在汽车底盘理实一体教室学习汽修技能
“田间就是课堂,工地就是教室。发展特色产业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静宁县职业教育中心对接县内苹果、建筑两大特色产业,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和建筑类专业群。”王多利说,学校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建成果品质量检测、土壤肥料分析、植物病理等10个专业实训室,为果农提供全方位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且供不应求,为静宁县30多个建筑企业及周边市(县)建筑企业输送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
据介绍,近3年,静宁县职业教育中心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业率100%,月薪均在3500元以上。订单式培养的职业教育与特色产业无缝对接,为静宁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关新闻
- 2018-11-22【改革开放40年】会宁二中:应届升学率21年全县第一 铸就名校“优秀生源基地”(图)
- 2018-11-22【改革开放40年】甘肃会宁:传承长征精神 发展红色旅游(图)
- 2018-11-22【改革开放40年】甘肃会宁: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 最幸福的职业是老师(图)
- 2018-11-22改革开放40年丨“金色教育”打出会宁铮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