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丨“金色教育”打出会宁铮亮名片
原标题:“金色教育”打出会宁铮亮名片
会宁二中明德楼
苦读
教室
餐厅
向全国输送大学生10万余人,培养出博士生1100余人、硕士生5500余人,考入清华、北大102人。
这是会宁县改革开放40年来的教育成绩单。
从一间间土木结构的破教室,到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教学楼,从拥挤破旧的大通铺,到宽敞明亮的标准宿舍……
40年里,会宁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奋进跨越……40载不凡征程,40载壮丽诗篇。
为全面展示甘肃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驻甘、省属和市州媒体深入我省市州、县区等地,开展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型集中采访活动。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壮阔陇原潮 走进新时代”栏目,在兰州晨报·掌上兰州等融媒体平台即时推送记者从一线采写的系列深度综合报道,为您讲述、展现改革开放的陇人风采、陇原新貌,讴歌壮阔新时代。
1教学设施变化
“我们学校的设施是全省一流的!”会宁二中校长赵洪涛面对记者自豪地说。11月21日,我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来到会宁二中。
眼前的会宁二中,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公寓楼矗立在宽敞整洁的校园,让人仿佛走进大学校园。“我上学那会儿,还是破烂的教室,破旧的课桌。上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和省城里的学校没有什么差别。”
事实正如赵校长说的一样,40年前,“破窑洞、土台子、泥孩子”是会宁县大多数学校的真实写照。1978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只有1.1万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超过40%,幼儿园学生仅有50名,高中阶段学生4562名,全县仅有教师3601人。当时教育的整体状况是:条件简陋,师资匮乏。现在,走进会宁二中的学生宿舍,都是下桌上床的四人间,和大学学生宿舍没啥两样。学生也告别了自己做饭的时代,学校卫生营养的伙食可供学生多种选择。
在校园内一家“山地书店”内,课余时间这里人头攒动,学生们翻阅着各类书籍,业余生活多姿多彩。
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曹鹏飞介绍,40年来,全县教育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墙红瓦、国旗飘扬的学校已经成为当地最鲜明的地标建筑。目前,全县已经实现“村村有幼儿园”“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城区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寄宿制建设、营养餐食堂供餐、标准化运动场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2软实力大大提升
会宁教育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40年来,全县师资力量等软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完善。
“热蒸现卖”、“鸡娃抱鸡娃”,民办教师代小学课、中师中专和高中学生代高中课,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会宁教育师资匮乏的场景还原。为此,县上连年通过公开招考、择优选拔、分配聘用等渠道缓解了教师数量上的供需矛盾。
从2017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连续五年推进教育系统“五个一”人才引进工程,促进教师队伍结构性变革。目前,全县有教师8000多名, 是1978年的2.5倍。
40年来,不仅仅是扩容增量,会宁教育也不断实现增效提质飞跃。从“普初”、 实现“两基”目标,从“两基”通过国家复检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会宁教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果。在全国都知道甘肃有个会宁县,教育办得好。
会宁二中校长赵洪涛介绍,这些年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升学率上。今年全省的艺术类和体育类考生也在全省取得了好成绩。每年全县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该校均表现优异。
3全民关注教育
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曹鹏飞介绍,会宁教育在改革开放40年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国家对革命老区教育的政策支持,得益于会宁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的倾情投入,得益于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40年来,会宁县把教育当作一张“金色牌”来打。在不断改革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形成了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宏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艰苦奋斗办教育的实践之路,赢得了“西北教育名县”的美誉。
会宁县教育局局长王池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会宁教育的良性、健康、蓬勃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会宁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土壤和“三苦两乐”教育精神成就了会宁县辉煌。目前,内涵发展是会宁教育走得更远的必由之路。
文/图 特派记者 张鹏翔 通讯员 王双平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