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天水

“陶”声依旧 天水秦安90后兄弟的陶艺匠心

18-11-06 08:3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陶”声依旧,秦安90后兄弟的陶艺匠心

  康晓龙(左)和弟弟康晓刚。

  正在拉坯的康晓刚。

  自幼受家庭熏陶,秦安县90后小伙康晓龙和弟弟康晓刚在爷爷和父亲的悉心指点下,近20年似乎就干了一件事:制陶。

  “一生很短,短到只能做好一件事。”在彩陶制作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方面,太爷爷辈传下来后,爷爷终其一生,父亲仍在坚守传承,到了康晓龙兄弟这一代,康家祖孙四代历经近百年相传,默默延伸着制陶业的陶艺匠脉和传承创新之路,让一缕缕精美彩陶之意蕴在水、土、火的完美结合中,被诠释和升华得淋漓尽致。

  1“‘陶’声依旧。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

  10月21日上午,榆中县博物馆五楼多功能厅,一场《穿越历史时空·追寻文明之光》的彩陶文化讲座,不但让现场聆听者初步了解了远古先民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艰辛历程,还捎带着过了一把制陶瘾。讲座结束后,讲解人康晓龙被榆中县博物馆聘为彩陶文化和彩陶制作技艺指导老师;秦安县兴国镇康坡村“康晓龙陶艺工作室”也被榆中县博物馆挂牌为彩陶文化和彩陶制作技艺实习基地。

  这是继2014年7月,康晓龙受聘担任天水师范学院化工学院陶艺指导老师之后,再次受聘。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彩陶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他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此次榆中之行受益匪浅,其收获不仅仅是我得到了多少订单,而是又有了一处传播陶文化的平台,有了许多喜爱或参与制陶业的家长或学生,这点让我尤为开心。”康晓龙笑着说。

  “爷爷以制陶为生,从起初的瓦盆、瓦罐到后来的大地湾彩陶复制,他烧陶烧了一辈子。爷爷对自己的手艺毕生未厌倦过。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儿孙们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走近彩陶文化,延续传统文化血脉。”康晓龙说。

  走进秦安,只要一提起兴国镇康坡村康新田家,人们立刻想到的就是彩陶。康新田是康晓龙的爷爷。这些年,受爷爷传授,父亲康存良很好地继承并创新发展了制陶业,且成立了自己的陶艺制作工作室,目前以外聘教授的身份在天水、兰州等高校授课。而对于康晓龙和弟弟康晓刚来说,受爷爷和父亲多年言传身教和自幼耳濡目染,如何发展、创新和传承制陶业是他们成天思考的问题,制陶似乎已成为他们此生宿命,且注定为此坚守一生。

  “在农村,小时候一起和泥巴、捏泥人泥物,是男孩子们最开心的事。也许正是缘于这个天性,我和弟弟自打记事起就爱跟在忙于制陶的爷爷后面,见样学样。不知不觉间拿捏泥巴的感觉就来了。”康晓龙说起自己多年来执着制陶的初衷,憨厚地说。

  “‘陶’声依旧。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康晓龙的微信昵称和个性签名,再次表露了他的心迹。而这种“工匠精神”,也正是他坚守并传承制陶文化的内生动力。

  2“一辈子能干好这一件事,我就心满意足了。”

  康晓龙年近而立,系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陶器烧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说起此生和彩陶结缘,康晓龙说,自太爷爷辈算起,康家一门四代一直在做陶。只是以前,老辈们大多做的是百姓日常所需的瓦盆和瓦罐,以此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维持生计。他的爷爷和父亲也都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子人。

  “记忆中从四五岁起,自己几乎成天围着出出进进忙碌的爷爷看烧陶。老人和泥、拉坯时,我就在一边胡捏乱玩,陶器烧好出窑后,一趟趟帮着往外抱。年龄再稍大点时,我就挑着两个小铁桶去河边挑水,回来看爷爷选土泡泥。”康晓龙的童年里,始终离不开“泥”“土”“火”的影子。

  上初中后,他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学着仿做大地湾人头瓶,由此踏上自己的制陶学习之路。中考后的那段时间,爷爷以画好每个人头瓶上的纹饰就付1元工钱为“诱饵”,鼓励他安心窝家学做彩陶。刚开始觉着新鲜,慢慢地画得越来越多,手感也越来越好,打心眼里油然而生的浓厚兴趣一发不可收了。大半个月后,瞅着自己画好的两大缸小人头瓶,那份难以形容的成就感,让他开心了许久。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看着身边和他一样落榜的伙伴都结伴外出打工,康晓龙也曾有过短暂的心动,但之后便打消了外出觅活的念头,摒弃一切杂念开始了以“陶”为生、以“陶”为乐的日子。

  “自家老窑里有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屋中间安置着一个转轮。高考结束那年后半年,除去一日三餐和上厕所以及睡觉时间外,我几乎在那个屋里没出来过,爷爷每隔几个小时便过来指点一下。到了寒冬腊月,屋外大雪飘飘,屋内呵气成冰,双手被冻裂了好几个口子。然而几个月下来,看着自己在拉坯制型、烧陶、刨光等手艺方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爷爷和父亲均为此发出由衷的赞叹。瞬间觉得,能被在手艺方面一向严苛的爷爷认可,自己吃多少苦都值了。”康晓龙说。

  “爷爷和父亲均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老小,对于我来说,除了制陶业本身,还有太多情感注入其中。”康晓龙说。

  去年9月,爷爷因病去世。临终前,老人叮嘱最多的,仍是关于这门手艺的坚守与传承。

  康晓龙说,爷爷把一生都交付给了制陶业。这些年来,老人除了迎合市场制作日常所需器物外,还于上世纪80年代对大地湾人头瓶进行了复制。目前,大地湾博物馆展示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的复制品,皆出自爷爷和父亲康存良之手。

  正是缘于这份执着与信念,在彩陶制作过程中,康晓龙和他的父亲一直力求通过最传统、最原始的技艺,呈现彩陶最本真的面貌。就目前康家彩陶而言,烧制完成的陶器绘制的颜料,也是他们自己从石头等原料中手工提取出的颜色,其目的是让颜色持久不易掉色。他说,目前自家发明的这种彩陶彩绘颜料正在申报国家级发明专利。而在之前的2014年,他和父亲一道发明的“一种节能的彩陶窑”已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目前不仅在国内展示和销售,还被远销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一辈子能干好这一件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康晓龙说。

  3“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制陶和传承彩陶文化,让其发扬光大,一直传承下去。”

  10月28日,在外忙碌了十多天的康晓龙一到县上,顾不得先回家看看,便径直前往康坡村制陶扶贫车间。走进彩陶制作一室,弟弟康晓刚脚踩转盘娴熟拉坯的一幕在他看来熟悉而又暖心,力道相当的双手紧握一团黏泥沿转轮张弛有度地旋转,不一会儿,型制初成的罐型陶坯跃然掌间。与之相隔不远的彩陶陈列室,有序摆放着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大地湾彩陶复制品,而这些精美彩陶,均出自兄弟俩之手。

  与其说爱上制陶,不如说彩陶所蕴含的精深文化深深吸引了康晓龙。这些年来,结合传统制陶手艺和彩陶造型基础,康晓龙几经努力大胆创新,相继制作出陶灯、茶具等日用品,从而让彩陶融入现代人生活中,成为家居生活的装饰品。

  “从祖辈手中学到手艺后,在坚持秉承精湛技艺和传统艺术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创作出适合时代、适合大众审美且更具有实用价值的陶器,赋予它们更多的功能和新的生命,我觉得这才是传承的意义所在。”康晓龙说。然而,就目前而言,传承方面他也有过隐忧,原因是学习这门手艺挣钱少、耗时长,因此潜心前来学习制陶的年轻人太少了。

  在制陶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康晓龙慢慢意识到,单凭一己或一家之力发展传承制陶业,实属太难。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在天水师范学院几年授课,他发现大学生们都很喜欢制陶课程,每节课都无人缺席。而他的弟弟目前也在秦安县各中小学校教授孩子们制作彩陶、了解陶艺。与此同时,为了发展彩陶工艺,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制陶,学习制陶,秦安县、兴国镇两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康坡村建立彩陶体验馆,并于今年10月成立了康坡村陶艺扶贫车间,组建了陶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村里5户贫困户和120户热衷制陶业的村民,康晓龙兄弟负责义务传授制陶技艺。

  让康晓龙欣慰的是,年仅4岁多的儿子对制陶有着浓厚兴趣,一有机会就爱拿笔在陶器上涂涂画画。然而他也明白,将彩陶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仅靠几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还要凝聚更多的力量。文/图 首席记者 王兰芳

精彩推荐

  • 天水“黄金大道”进入最佳观赏期 天水“黄金大道”进入最佳观赏期
  • 甘肃黄土塬雪后梯田如水墨画 甘肃黄土塬雪后梯田如水墨画
  • 甘肃平凉深秋大雪 民众雪中寻冬趣 甘肃平凉深秋大雪 民众雪中寻冬趣
  • 兰州年满16周岁视听语残疾人 明年起每月补贴10元通讯信息费 兰州年满16周岁视听语残疾人 明年起每月补贴10元通讯信息费
  • 出行提示丨路面结冰 国道212线七道梁段行车管制 出行提示丨路面结冰 国道212线七道梁段行车管制
  • 甘肃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雪景(图) 甘肃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雪景(图)
  • 图解:重磅!一图读懂甘肃机构改革 图解:重磅!一图读懂甘肃机构改革
  • 兰州徐家湾社区联合靖远路派出所在辖区工地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兰州徐家湾社区联合靖远路派出所在辖区工地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供暖第二天 兰州恒大绿洲小区不少住户
2   白银市委书记苏君在靖远平川调研经济运
3   【飞阅甘肃】晒秋 晒丰收
4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
5   西北民大物理演示与探索实践区被定为"
6   甘肃:基层医生评高级职称 论文不再做
7   甘肃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 宋
8   甘肃省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 李斌出席并
9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挂牌成立 李斌出席
10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挂牌成立 陈青出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