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文化甘肃】陇原手艺人孙金牛和他的皮影戏班

18-10-24 08:20 来源:新华网 编辑:任磊

  原标题:【文化甘肃】之陇原手艺人:孙金牛和他的皮影戏班

  华灯初上,光影交错,二胡配着锣鼓,一幕白布隐约遮挡,背后的皮影翻腾跳跃。高亢粗狂的歌声从幕后响起,幕布上映现出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

皮影影件中的头梢,包括生、旦、丑、王、官、将等

  “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通渭皮影戏是陇中皮影戏的主要代表,其独特唱腔称“影子腔”。通渭影子腔板式丰富,唱腔优美,有的高亢粗犷,有的悠扬婉转,和通渭方言结合,形成了陇原大地独有的唱腔。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为孙金牛

  皮影不同于剪纸,是一门静动相得的艺术——有灵动有安定,形神兼备,这考验着幕后的每一个皮影手艺人。

  一个影人至少被三根操纵杆操纵,而一个艺人要能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配合音乐、兼顾唱念,这无一不需勤学苦练。今年50岁的孙金牛,是唱了一辈子皮影戏的老艺人。从18岁出师自立门户,到如今已经唱了三十多年了。孙金牛的影子腔都是跟着爷爷学的。“学皮影时吃了很多苦,小时候学唱戏时不专心,我爷爷就会打我,大冬天隔着棉裤打我,肉都打烂了”。提起当时学戏的情景,孙金牛还心有余悸。

  孙金牛表演时,他四岁的小孙子在一旁观看。班社的老艺人都说孙金牛的小孙子是唱皮影的料。

孙金牛班社艺人贾旭彦

孙金牛班社拉二胡的艺人贾宝成

孙金牛班社的艺人孙军禄

  一面白色幕布,一张长条桌子,一束昏黄的灯光,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几个做工精细的皮影,在那个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的年代,这便构成了整个村庄的文化生活。而如今已经没有几个人喜爱这种民间艺术了,大山里的老艺人专一,唱了一辈子皮影戏,如今却无人问津。传承皮影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主要是唱不来钱”孙金牛提起如今影子腔的现状有点落寞,“娃娃们都不愿意学这个。靠这个东西吃不上饭”。“我有两个徒弟,都四十多岁了,还有一个女徒弟”提起影子腔的传承,孙金牛有点担心,“儿子要养家,没法学这个,也不愿意学,我希望我的小孙子能学这个(影子腔),这是先人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可不能丢了啊”。

孙金牛展示他珍藏的皮影,其中大多都是他爷爷留下来的

光影白描人间,皮毛夸饰历史

皮影的制作精雕细琢,色彩巧夺天工

  对于一个皮影班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皮影人了。孙金牛有很多皮影都是家传几代的宝贝,有的甚至有百年历史,是真正的民间艺术珍品。“虽然有人来买我的皮影,但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想过把皮影卖了”孙金牛说,“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传家宝,卖了怕村里人戳我脊梁骨,说我把祖传的手艺断送了,舍不得卖,也卖不起。”

孙金牛展示制作皮影的工具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是皮影的真实写照。

  通渭皮影的制作是以牛皮为原材料,经过选皮、制皮、定皮、画谱、过谱、镂刻、渗色、发汗压平、串联合成等九道工序做成,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雕刻是最难的一步,要求每一刀精确无误,但凡失误便前功尽弃。一个完整的影人,要被分为头颅、胸腹、腿、臂、肘、手等部件,之间以点连接,令影人能活动自如、栩栩如生。一个皮影人,要用三到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手上功夫绝妙高超。

  单枪匹马来到新时代的老艺术,请它给一副锃亮的铠甲

  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灯光皮影六尺台,千古奇闻离合调。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在黄土地上唱尽苍凉与悲欢。夜幕中昏喑的纱幔后,老艺人娴熟的比划,幕布前灵敏的表演,台前的叫好声不绝。那些身着古装的小影人,演绎着千古悲喜情结,这就是皮影戏的舞台。其间的悲凉与沧桑伴随着影子腔浑厚的嗓音在黄土地上绵延不绝。(陈楚培图 文)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