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政策体系出台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原标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敦本务实发展新蓝图
“1+4+7”政策体系出台 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8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兰州、白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兰白国家自创区是国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部署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平台,是交给甘肃省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兰州高新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兰州高新区作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为了破解制约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和瓶颈,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自创区建设步伐,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兰州高新区牢固树立换场思维和引领思维,充分发挥兰州科技资源相对密集的优势,以大力发展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国务院批复的“五区”建设为目标,以科技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品质跃升、人才引进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为侧重点,在认真梳理国家、省、市已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自创区的相关政策,紧紧围绕《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兰发﹝2018﹞22号)等文件精神,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编制完成了“1+4+7”政策体系。其中,“1”即《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兰州自创区实现“654321”的发展目标。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自创区GDP突破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8%,孵化和创业基地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在前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瞪羚企业及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打造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到2025年,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新区中上水平。“4”即《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方案、协同创新平台方案、科技孵化平台方案、科技金融平台方案》。“7”即《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生态建设项目扶持政策、瞪羚企业认定及培育政策、优化政务服务办法、项目落地实施办法》等文件。
滚石上山、立柱架梁。通过“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双重发力,力促园区成为环境优美、产业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高地”和吸引人口的“洼地”。
兰州高新区“1+4+7”政策体系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批复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加快兰白自创区建设步伐的有力举措,有力彰显了兰州高新区锐意改革、拼搏奋进的雄心和决心,它的发布和实施将对科技资源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聚集、产业品质跃升等起到强有力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必将解决一批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必将吸引一批国内外投资者和创业者在这片沃土布谷播种、创业淘金。
明确定位实施五大工程
《方案》紧紧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五大定位,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以“一城一心四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引领工程。强化引领前沿的源头供给能力,充分激发现有创新资源活力,建设提升兰州东部科技城,加快建设兰州生命科学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科技金融平台,打造示范区标志性工程与载体,大力集聚生命科学前沿资源,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着力研发领跑性技术、转化原创性成果、打造变革性产业。
——以“一主一特三集群”为导向的产业品质跃升工程。聚焦发展以生命健康为主导的领跑产业,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前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及中药标准化研究、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加快转向,并跑、领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以“陇原英才”计划为依托的人才聚集工程。深化实施“陇原英才”计划,强化人才机制创新、人才平台搭建和人才环境营造,改革人才政策和服务供给,支持科学家和企业家引领的硬科技创业,建设西部地区人才资源集聚高地。
——以“东西合作”为主题的开放链接工程。将高端链接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加快与国内外创新高地建立合作,提升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积极抢占创新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打造东西部合作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强化规划顶层设计,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生态环保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强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搭建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方案》提出:建设提升兰州东部科技城。重点承载前沿技术研发、高端创业孵化、新兴产业发展三大核心功能,
建设生命科学中心。充分发挥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在甘各大医院等高校院所科研实力,协同省市推进生命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及协同创新平台。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系统,面向兰州自创区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引导支持省内外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兰州自创区建设一批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车间、中试生产线等。
搭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围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大数据应用五大领域建立产业研究院。鼓励高新区企业积极参与研究院建设,集成多方资源,支持研究院搭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
搭建科技孵化平台。鼓励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开展高科技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加快七里河园区双创载体“转型提升”。
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兰州自创区金融集聚区。在雁滩园区、榆中园区等片区,规划建设“金融街”,打造兰州自创区科技金融集聚区。鼓励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为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大力实施产业跃升工程
《方案》提出,以智能化、高端化、信息化为主攻方向,打造1-2个优势特色领跑产业作为推动自创区跨越发展的主要路径,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模式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生物技术研发领域,健康服务领域。
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石油装备领域, 3D打印领域,机器人领域。在机器人领域持续关注并适时引入国内外数据服务、智能交互、运动控制、定位导航、图像识别等机器人系统核心技术。
打造三大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纳米谷”,加快推进纳米功能材料、生物传感技术等新材料方面的成果转化并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建成兰州金川科技园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围绕新能源材料、自流发电技术、地岩热技术、储能技术、氢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方面,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相关领域产业的整合升级,实现新技术研发国际化、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群。
——大数据应用产业集群。搭建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集聚大数据服务企业与人才,打造西北数据服务高地。重点发展医疗大数据领域,工业大数据领域,地理地质应用领域,民生大数据领域,智慧城市领域。
开展产业提升行动。引导高新区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在生产过程控制、远程诊断、供应链跟踪、质量管控等环节开展试点示范。
开展“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龙头企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力争到2022年,培育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10家以上。
到2022年,认定4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数据库,将高新技术服务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纳入认定范围,遴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到2022年,孵化1000家以上科技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积极培育瞪羚企业。制定并完善符合兰州企业发展特点的瞪羚企业推荐、筛选、会商机制,从发展速度、创新能力、专业领域、发展潜力等层面,筛选并发布自创区瞪羚企业报告。力争到2022年,累计培育出50家以上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带动性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大力实施人才聚集工程
《方案》提出,加快集聚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真正打造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向往的人才生态。
制定实施“陇原英才”计划。吸引国内外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院士、专家以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技术攻关、企业顾问等方式参与企业管理及创新。
建立高新区人才发展平台。针对高新区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产业发展重点,通过“内联外引”,完善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服务,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提供培训、推介、孵化、融资等全链条创业服务。
建立梯级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把学历与能力,专业与专长相结合,坚持人才评价标准多元化,建立以品德、能力、贡献、业绩等要素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国际顶尖人才、全国领军人才、地方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人才评价标准。
建立“陇原英才”数据库。针对高新区人才梯级分类,将高新区现有人才信息收集整理,同时加快开展甘肃籍人才调研与梳理工作,建设“陇原英才”信息数据库。
强化创新人才服务保障。用真挚的感情留人,用优厚的待遇留人,用发展的事业留人,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推进开放链接工程
《方案》提出:推动产业对接与科技合作。继续推进与上海张江久有基金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吸引北京、深圳等东部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兰州自创区开发建设。加快促成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兰州自创区建设生物医药、新能源两个产业转移园区,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兰州分中心作用,建立以企业、科研院所、园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链接国内创新高地。加快建设跨区域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交流合作中心、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中心等,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科技成果转化。
全方位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与西安、成都、乌鲁木齐等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联动。围绕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军民融合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产业资源对接、技术项目落地、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推进以色列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落地,共建“中以兰州绿色产业园”。建立我国与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合作。依托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干旱节水农业等领域搭建联合研究中心;深化与南洋理工大学、瑞士洛桑大学的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项目到高新区落地。
优化兰州自创区国际服务环境。完善国际商住服务,规划建设高级人才公寓、高端商务、生活娱乐等国际化配套设施。
融合发展推进生态建设工程
《方案》提出:推进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自然山体、河流等,建设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生态农业区、绿色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山城相融、绿水相间的花园产业城。
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进“互联网+”战略,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与市政、社会治理等政府治理领域深度融合,优化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加强园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加快推进教育集团、大型医疗综合体建设,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加快榆中园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推动园区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加速园区生态本底保护修复,将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我们相信,未来,兰州高新区将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相关新闻
- 2018-10-11再接再厉,决胜脱贫攻坚
- 2018-10-11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面向全省征集诗歌
- 2018-10-11甘肃省纪委监委开展大学习大培训活动 塑形铸魂锻造铁军
- 2018-10-11手牵手让精神残疾人回归社会——“精残政策进万家”暨“精神病救助项目”在兰州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