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暑期实践流于形式,莫让素质教育“变味”
原标题:一些暑期实践流于形式,莫让素质教育“变味”
新华社兰州9月20日电 题:一些暑期实践流于形式,莫让素质教育“变味”
新华社记者 成欣、梁强
开学伊始,又到了验收暑期实践成果的时候。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学校的实践活动有流于形式之嫌,甚至有的家长不惜弄虚作假获取实践证明。一些暑期研学旅行教育元素融入比例低,“注水”严重。
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易使素质教育“变味”
记者走访多个中学,查看学生提交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在社区居委会完成暑期实践的。
兰州市广武门街道光辉村社区工作人员师鸿魁说,今年暑期大约有10名中学生来社区参加实践。每个学生最多来2次,时间都较短。
记者了解到,多数中学没有相关社团提供服务和渠道,在学校确定主题后,学生自己联系社区寻找具体的实践项目,之后再由社区填表鉴定。多位家长反映,社区组织的实践活动单一,名额较少,给予孩子的指导也较少;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学生更难得到社区实践机会。
“学生去社区大多是做简单劳动,意义不大,有些居委会组织的讲座活动还与推销有关。”兰州市十九中教育集团下沟校区的学生家长方雪说。
记者调研得知,不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同学为了应付学校检查随便找地方盖章了事,甚至一些家长还帮着学生造假。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德育处主任薛建宗说,学生究竟有没有参加暑期实践,老师不好监控,对他们的惩罚也只能是批评教育。
有班主任反映,至少六成的家长认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重要,主要是怕耽误孩子假期补课。
教育部门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要填写《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标准》和升学考试挂钩,暑期实践是其中的一项参考。
“评价标准虚,量化标准又没法衡量。评价标准跟不上,家长就不会重视。按规定报考省级示范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是A,很多学校99%的情况都会给学生A,基本都是流于形式。”薛建宗说。
研学旅行“注水”严重,体验名校就是带孩子转转校园
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升级,研学旅行成为当下暑期实践活动的创新形式。
“研学旅行是一个大市场。带有浓厚教育意义的研学产品比普通游学更受欢迎。”甘肃读者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勇说,研学旅行开阔学生眼界,在未来也会长期存在。
然而,记者采访多名学生后发现,并非所有研学旅行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收获多少与项目设计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第五条规定,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游学项目只是在普通旅游产品上打上“游学”标签,价格立即水涨船高;还有的以体验名校、提高语言水平为幌子,实际上就是带孩子转转校园、跟外国人聊聊天;一些组织机构资质堪忧,项目设计粗糙,隐含安全风险。
“许多境外游学团跟成人团的区别只是多了名校和博物馆,以放松为主,回来后可以跟同学说我去过国外了。”甘肃省某旅行社销售部祁女士说,“玩和学的比例八二开,每团有一名‘辅导员’跟随。”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辅导员”实则只是参加过该旅行社集团旗下教育公司简单培训、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导游。有些研学公司甚至是旅行社转型来的,重新挂牌。
加强督导,让暑期实践回归美好初衷
如何充分体现暑期实践的价值,带给学生真正的成长,值得深思。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硕豪认为,学校确实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校外课程,打破校内课程“唯一”的局面,但实施过程中却有较多问题,学生和家长不愿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对其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学生会对实践活动采取冷处理走形式的方法应付。
“学校也将实践能力放置在成绩考量之下。这种形式主义的暑期实践,会影响中学生求真意识,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利。”兰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亚平说。
为避免此类不诚信行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泽林认为,关键在于减少工具性的考核和功利化的追求,将暑期实践当作学生成长的一部分。他建议学校应做好暑假实践的专业性设计与引导,完善实践的考核体系,使每个人都有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
“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服务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最好要有相对固定的实验基地。教育主管部门也不能发文了事,应加大督导、检查、考核。”李硕豪说。
研学旅行初衷虽好,但要按需而行、量力而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在选择研学旅行时,要甄选教育、文旅、文物等部门审核批准的正规机构。研学组织则要增强专业性和责任心,提升研学旅行“含金量”。(完)
相关新闻
- 2018-09-03暑期结束 甘肃各地旅游价格开始降温
- 2018-08-30“小小银行家”“小小朗读者”“小小网格员” “党建联盟”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
- 2018-08-29甘肃农业大学学子开展暑期义务支教(图)
- 2018-08-28天水麦积区暑期阅读推广活动进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