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致富一片天 ——平凉市灵台县发展劳务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的探索与实践
原标题:撑起致富一片天——灵台县发展劳务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的探索与实践
记者 左玉丽 通讯员 王富强
4月24日,灵台县城兴盛花园建筑工地,农民工于海涛正在认真砌墙。于海涛是中台镇水泉村的贫困户,为供三个孩子上学,他常年在外打零工,活计时有时无,既挣不了几个钱,又顾不上家。
15天前,在政府的帮助下,于海涛找到了这份工作,每天能挣230元,工作地点离家不到两公里,全家人在一起,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去年以来,灵台县把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使劳务产业在富民强县、决战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仅今年前3个月,就已就地就近输转贫困劳动力350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20%。
(一)
灵台县属六盘山特困片区县,贫困发生率8.2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是全县的首要任务。
去年以来,灵台县把劳务产业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创新方式,多措并举,推动农村劳动力输转由自主分散式向有组织规模化转变、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型、由以县域外为主向县域内外并重发展、由以精壮劳力为重点向农村留守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覆盖。
县里出台了《关于做好劳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全县所有财政投资项目,本县籍劳动力必须达到用工人数的50%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达到30%以上;由社会资本实施的工程建设类项目,县内用工原则上也按此比例要求;乡镇实施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使用本县籍劳动力且贫困劳动力不少于30%。
对按要求使用贫困劳动力,并及时足额兑付工资的企业,县里在项目资金拨付、基础设施配套、高校毕业生支企、项目融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财政项目补贴和政策扶持五方面给予优先优惠。
县委、县政府“谁支持贫困户,政府就支持谁”的鲜明导向,激发了企业使用本地贫困劳动力的积极性。无论是落户本县的秦宝、海升、齐翔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是本土发展的正宇、兴盛、天顺等建筑企业和在县内实施商品房开发的新世纪、巨星等房地产开发企业,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降低就业门槛,广泛吸纳贫困户就地就近务工。于海涛所在兴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今年已吸纳54名贫困劳动力务工,目前还有51个岗位正在有序招募中。
(二)
“人找不到活、活找不到人”是劳务市场既普遍又尴尬的现象。
为破解这一难题,灵台县把党组织建立在劳务产业链上,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劳务产业党总支,以村为单位成立劳务产业党支部,为农村群众“量身定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权益维护等事前、事中、事后服务。
结合对接和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灵台县组织开展了大规模调查摸底,全面摸清农村劳动力数量、结构、文化程度和技能特长,详细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就业意向以及家庭特殊情况等,同时调查测算县域内企业和项目建设用工情况,建立了覆盖所有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用工单位的供需信息数据库,为精准精确的用工需求对接打下了基础。
镇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和各级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劳务政策、利益前景、用工信息、维权保障等,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苦干不苦熬”的志向,激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17家劳务公司应运而生,122名劳务经纪人像“红娘”一样,一头联系用工企业“找需求”、一头组织贫困劳动力“觅门路”,确保干活的人能找到活、用工的企业能找到人。同时,劳务公司为贫困劳动力在工资薪酬、劳动保护、劳动争议、劳动伤害等方面提供劳动权益保障。
就这样,一个“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通过党组织服务引导、劳务公司组织输转、企业提供岗位、群众因才就业,使灵台县劳务产业的链条更加完整、运行更为规范。
今年3月初,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定植1359亩的矮化苹果树,正当公司为招工头疼时,聚力劳务公司为其输送了69名贫困劳动力,还依托世行项目对他们进行了技术培训,苹果树很快按规范标准栽植到位。
(三)
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文斌亮一度十分发愁:公司全年用工量高达3.5万人次,但招来的劳务工许多都不懂技术,不会管理果园,让人干着急没办法。
“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技能缺乏,是灵台县劳务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想提高贫困户的持续增收能力,就离不开就业技能的培训。”灵台县主要负责人对此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为此,灵台县探索建立依托培训精准配置就业岗位和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对接市场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因需因材施教。
2017年以来,全县整合农牧、林业、科技、扶贫等方面各类培训项目资金769.83万元,开展入职培训、择业观念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岗位技能实训483期2.9万人,有5736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由无技术到有一技之长、普工向技工的转变。
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能干什么培训什么、愿干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推行个性化、定制化劳动技能培训,做到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精准对接,保证了就业人员工作稳定、企业用工满意。
用工企业和项目施工单位组织开展“三班制”培训,对缺乏技术的办基础班培训一批,对具备一定技能的办重点班提高一批,对有发展潜能的办强化班储备一批。2017年以来,各用工企业和项目施工单位共开展岗位培训5603人次,有3280人普工转技工、技工转技师。
“上岗前要进行技术、法规常识、安全等方面培训。刚开始干活还要接受公司技术员的实操训练,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白宝奎是星火乡东岭村村民,家里有8亩果园。这两年,干完家里果园的活以后,他就在果业企业打工,学到了不少务果技术。
灵台县聚力劳务公司负责人杜金奎告诉记者,经过自己公司培训的367人全部就近输转,从事果园管理、造林绿化等工作,其中有贫困户86人,现在他们个个都成为从事本行业工作的“行家里手”。
(四)
灵台县通过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输转,取得了多元综合效应。
最直接的是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按最低标准每人每天收入70元计,每月可实现收入1500元以上。在钰圣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工的王巧林说:“我以前常年在家照看老人带娃娃,自从村里成立了劳务中心,我不用离家就能打工,去年收入了1万多元。”
最重要的是助推了主导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使一大批精壮劳动力留在了农村,在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的同时,还有效缓解了农村土地弃耕、撂荒等问题。2017年,全县新增苹果3.07万亩、牛0.4万头、蔬菜1.35万亩,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
最喜人的是改变了群众精神面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减少了,特别是以前“靠人养活”的妇女、老人,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家庭地位明显提升。独店镇林王村南庄社有留守妇女30多人,今年有20多人通过劳务中心组织到龙头企业打工,在果园开展果树管理的妇女成了什字塬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最可贵的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返乡和留守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尽孝“三不误”,既有效避免了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带来的不安定隐患,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空心化以及由此衍生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最有效的是强化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发展劳务经济,成立“产业型”党组织,既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抓手、搭建了平台,也使党组织更加深入地走近群众、走进群众,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有效激活了组织末梢,树立了基层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催生变革。灵台县劳务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的大道越走越宽。
相关新闻
- 2018-05-03【三年决战奔小康】平凉市灵台县:“一户一策”促脱贫
- 2018-03-21沃野田畴织锦绣 ——平凉市灵台县农业农村工作见闻
- 2018-03-16田园绽放幸福花——平凉市灵台县加快产业扶贫侧记
- 2018-03-16田园绽放幸福花——平凉市灵台县加快产业扶贫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