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砖雕的艺术:传承中的对话
原标题:传承中的对话
特约撰稿人 杨文秀
纪录片所特有的文化传承与文明对话的功能,在本土文化传承和不同文明对话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砖雕作为我国独特的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作为中国七大砖雕流派之一的临夏砖雕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砖上的乾坤》将这一带有鲜明文化差异性的技艺作为纪录片素材,一方面通过影像传播起到巩固文化传承的作用,打造出具有甘肃本土特色的纪录片品牌;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纪录片文化创意属性的市场策略,也在发挥着将文化影响力转换成市场驱动力的重要功能。本片入选2017“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海外播出计划,意味着甘肃本土文化与国际对话的可能。
《青砖上的乾坤》由《技艺》《时运》《渊源》《新生》4集构成,和以往着重原生态技艺再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不同,本片通过还原砖雕大师沈占伟、砖雕爱好者毛兴文等人与砖雕的渊源,以人物的行动结构故事,将临夏砖雕的发展历史、技艺的传承、交流和革新始终与临夏人的生活、生产、审美相联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念融入创作。开篇《技艺》不单以技艺论技艺,摒弃平铺直叙介绍人物、展示技艺的手法,用沈占伟挑战“全对称立体双面镂空透雕牡丹”屡败屡战营造完整的戏剧冲突,由技艺挑战的线索带出制砖、打坯、粗雕、出细等传统工艺,观赏性更强。由技艺的挑战失败,再带出沈占伟师徒外出参观京津、江苏等地的其他流派
砖雕技艺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与第四集《新生》中工业技术进入手工砖雕领域形成呼应和对比,强化了整个系列的层次感。
作为非遗题材纪录片,追溯技艺的流变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避免直述历史减损观赏性,《时运》《渊源》将砖雕大师沈占伟的个人成长史、毛兴文从砖雕爱好者到生产者的转变史、临夏砖雕的考古发掘、历史渊源、艺术风貌交叉剪辑,强调人与环境、个人轶事与历史传奇的对话。其中,金代河州进义校尉王吉墓室砖雕的出土、毛兴文亲眼见证王吉墓的发掘、沈占伟献艺雕刻博古架、毛兴文看中他的手艺与之结缘,从而集结临夏砖雕艺术打造私人宅院砖雕精品、开启临夏手工砖雕生产之旗舰,以悬念连缀悬念,人物引出人物,戏剧张力十足,同时嵌入砖雕前辈绽学仁、绽成元等历史人物轶事,其生动的故事化叙事实现了故事性与真实性的有机结合。
随着纪录片创作手法的不断丰富,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包装”真实素材已经越来越普遍。《青砖上的乾坤》用戏剧化的手法串联人物、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抓取观众的眼球,而是要通过故事这件华丽的外衣,映衬出故事背后思想的深邃和生活的精髓,展现砖雕这一技艺承载的人文情怀。发端之初出于审美需求用于装饰宅院的砖雕,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情趣、对日常点滴的感悟都被刻入青砖,使雕花的青砖具有生命,这是本片在技艺之外的表达。
和传统非遗题材纪录片一贯探讨的主题相似的是,手工作业和技艺的未来发展将迎来重重危机和挑战。砖雕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瑰宝,面临手工技艺从业者越来越稀缺的窘境,而年轻的一代,也不愿埋头忍受漫天的灰尘从事砖雕。面对大量的市场需求,手工化的传统制作模式发生了分化。大批量的订单、规模浩大的工程、仿古街的流行、公共建筑及私人装潢业的需求从各方面督促着砖雕技术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模具复制可以实现批量生产,还可改用水泥、PU等新型材质以便于运输和安装,成本、工时将大幅度降低,这是临夏砖雕应对机械工业时代的一次变身。求新与求变,是《新生》给出的较为乐观的回答,这是一个巧妙的平衡。(本文配图为纪录片《青砖上的乾坤》剧照和海报)
相关新闻
- 2018-04-17【视界】临夏砖雕的艺术展示
- 2018-04-17临夏州和政县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
- 2018-04-17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镇黄河花堤几十万株郁金香陆续盛开
- 2018-04-17临夏和政县将举办第三届高原梨花旅游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