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生态文明看甘肃

【生态聚焦】保一方水土 绿一方山水——甘肃省水土保持工作巡礼

18-03-29 07:1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生态聚焦】保一方水土绿一方山水——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巡礼

  安定区青岚山乡实施梯田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风景如画。(资料图片由省水利厅提供)

  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的平凉市泾川县田家沟山清水秀。(资料图片由省水利厅提供)

  水,生命之源。土,生存之本。

  然而,甘肃,却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我省不断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为广大地区脱困攻坚、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甘肃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90平方公里,项目区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00多万吨,年可拦蓄径流量2200多万立方米,治理区水土流失得以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如今,走进昔日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沟壑山洼,在视野中蔓延开的是夏绿如歌、秋色斑斓。伴随着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文明的理念,像无数颗绿色的种子,正在陇原大地播撒。

  记者 宋振峰

  梯田建设 美了生态富了口袋

  说起梯田,大家都会想到庄浪县——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这里的梯田建设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梯田如画。

  60多年来,正是几代水保人和千百万群众汗水的浇灌和生命的夯筑,才有了眼前诗意的色彩,如歌的线条;才留住了青山绿水,留住了乡愁。

  不仅仅是庄浪县,现在,从黄土高坡到沟壑山洼,只要有昔日水土流失的地方,就能看见梯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如斧雕刀刻般连绵不绝。

  甘肃的梯田,是甘肃人民用智慧、勤劳和坚韧描绘在大地上的一幅四季如歌的风景,一部浓墨重彩的画卷。

  我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仅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约占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泥沙的主要来源,正是坡耕地。

  从坡耕地流失的水土致使全省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基础薄弱。“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是我省中东部地区农民昔日广种薄收的真实写照。

  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梯田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切入点和根本措施来抓。现在,全省梯田面积达到3099万亩。

  增量是基础,提质是关键,增效是目的。党的十八大之后,我省结合2013年国家启动实施的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积极调整建设思路,从单纯梯田建设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兼顾,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试点工程建设的新模式。

  陡坡地不能铺地膜,种不成玉米。在广河县,自打坡改梯工程实施后,平整肥沃的梯田修好了,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金灿灿的玉米长成了“铁杆庄稼”。

  旱作农业带来的大量玉米秸秆,又培育壮大起广河县的草食畜牧业。以此为依托,广河县闯出了“梯田+地膜玉米+青贮氨化+养殖”的旱作特色农业循环发展思路,为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得益于国家坡改梯项目实施,近几年来,秦州区探索出了“梯田+山地果园”、“梯田+马铃薯”、“梯田+地膜玉米”、“梯田+葵花”等各具特色的产业模式。成片的果园、马铃薯项目区,还吸引“农”字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场前来流转上千亩土地,发展建设养殖基地,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流域治理 谱写五彩缤纷的崭新画卷

  仅靠将山梁峁沟变成平展展的梯田,还不足以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梯田建设必须与流域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工程,实现对流域内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山顶造林种草戴帽子、山腰修造梯田系带子,沟底打坝穿靴子”。借助这一流域治理模式,昔日陇原大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灰头土脸”的山川沟峁变成了一幅生态和谐新画卷。为我省减少输入江河湖库的泥沙,改善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省还将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与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产业、事业融合发展共赢的路子,促进了水保事业的发展。

  合水县利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这一平台,整合项目资源,多部门联合对梯田、荒山、坝地共同治理开发,建成油松苗林基地,3年多来共修梯田4800亩。其中仅苗林产业一项就达到4000亩,为农业经济转型走出了重要一步。

  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2013年,我省又在陇南市康县、徽县、成县和两当县率先探索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工程实施以来,陇南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将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有机结合到一起,预防保护、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并重,基本实现了水土流失严重区从“荒”到“绿”、由“绿”变“富”、由“富”到“美”的转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目前,这15条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不仅重塑了陇南的生态颜值,壮大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强力助推了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预防为主 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环境

  水土资源,破坏容易治理难。

  宁可少投入治理也要加强预防监督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紧紧围绕“预防”做文章,变被动治理为主动预防。

  5年多来,我省致力于完善法规体系,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缴库、使用管理等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印发了《甘肃省水土保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根据造成水土流失的违法违规具体情形和危害程度等,细化了水土保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体现了“过罚相当”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操作力和执行力。

  同时,我省正式出台了《甘肃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真正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依法保护和依法治理的轨道。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我省水土保持形成了依法履行职责、依法用权办事新常态。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先后两次将省级部分水保方案审批权限下放到市州,提高了审批效率。同时,加强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以在建生产建设项目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多次水土保持专项监督执法检查,有效控制了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累计审批省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02个,完成250个省批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

  谁触碰水保“红线”,必将从严追责。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全民呵护美好家园,我省水土保持事业将开创崭新局面。

精彩推荐

  •  相约会师圣地 体验红色旅游——第七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节将于5月5日启动(图) 相约会师圣地 体验红色旅游——第七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节将于5月5日启动(图)
  • 酒泉肃州区东洞戈壁农业产业园区搭建温室(图) 酒泉肃州区东洞戈壁农业产业园区搭建温室(图)
  • 酒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园林绿化站培育花卉15万株(图) 酒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园林绿化站培育花卉15万株(图)
  • 酒泉中天中小企业创业园主体工程已完工(图) 酒泉中天中小企业创业园主体工程已完工(图)
  •  酒泉:“新”海关新亮相 通关迎来新变化(图) 酒泉:“新”海关新亮相 通关迎来新变化(图)
  • 酒泉市环境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图) 酒泉市环境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图)
  • 酒泉金塔县中东镇官营沟村探索出流动支部管理服务流动党员模式 (图) 酒泉金塔县中东镇官营沟村探索出流动支部管理服务流动党员模式 (图)
  • 最甘肃|黄河文化 拜水青城 最甘肃|黄河文化 拜水青城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
2   兰州市永登县柳树镇:“心暖了,脱贫奔
3   酒泉金塔县光伏扶贫照亮脱贫路
4   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
5   永登县房管局物业管理人员来兰观摩学习
6   H5 |仲春初四日 春色正中分
7   欧阳坚在西和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推
8   H5 |世界睡眠日,拯救“特困生”
9   图解:必读!林铎书记讲话中的20条金句
10   甘肃民企创新发展转型跨越 助推地方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