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绿色殡葬彰显社会文明进步
原标题:绿色殡葬彰显社会文明进步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昨天、走稳今天、创新明天的进步史。自有婚丧嫁娶规则以来,人类文明就有了最为基础朴素的依托。殡葬方式是人类对自己最终归宿的认知与态度,成为如何对待死亡最原始和朴素的哲学回答。纵观殡葬方式的变化,它就是不断化解、适应人口与土地矛盾,作出由复杂与简约之间的抉择,其没有改变的是对精神的继承和锻造。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依然有充分理由将这一体现中国人生死观的综合性文化符号,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断加以改造。
在对殡葬的态度上,历来有厚养薄葬和逝者如生的观点。“厚养薄葬”,注重的是对每个生命过程的尊重,孝在生前,活在当下,享天伦之乐;“逝者如生”则是自东汉始,贵族以丰厚经济实力,为死者营造大型墓地、墓室,再现生前豪华场景,这自然不符合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经过千余年延续,今人已有了豁达科学的、唯物的生命观,自是不会认识的如此狭隘。今天更多的是缅怀、继承其精神财富,把优秀家风、家教继续遵守和弘扬下去,坚决完成逝者遗愿,这才是对“逝者如生”最为恰当的理解。
中国文化的构建基础是家国一体,小家连着国家。死生事大矣,进步要有决择。殡葬要倡导节俭适度,注重精神弘扬与继承。如为逝者开一个追悼会,有一个评价准确适当,并有着真情实感的悼词,既让亲朋好友,晚辈子女明晓逝者的作为、作风。学习他的勤恳朴实,敬业好学,以此总结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应共同继承的精神财富,我们相信这也是逝者生前的愿望,而不是在殡葬过程中铺张浪费,只是注重了形式,几天一过逝者只是一个符号和概念,缺乏了精神的传承,最易忘记和背弃。
如何做好安葬管理,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观念,更考验着一个社会的管理能力。笔者认为,根据一个城市的自然生态状况,形成良性循环,对土地要有综合利用的全面规划,在远离城市和乡村的偏远地区,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的荒山荒地,不突破土地红线的前提下,规划可循环利用的百年陵园。种植以各式树木,由亲属进行认养、维护。在大西北特别是兰州市的上风口、风沙区,建设这样的陵园,通过30年以上的时间就可蔚为大观、见到成效。既让逝者入土为安,给生者缅怀的空间,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让传统殡葬在新时期探索出一举三得,适宜兰州的文明绿色殡葬,彰显社会文明进步。
张继红
相关新闻
- 2015-04-07庆阳合水县打通殡葬改革“绿色通道”
- 2015-04-01推行20年 兰州绿色殡葬遇尴尬
- 2014-06-09庆阳市合水县打通殡葬改革绿色通道
- 2014-04-04传统的厚葬观念影响深 绿色殡葬在兰州乏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