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定西市林业生态建设综述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定西市林业生态建设综述
安定区赵家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资料图)定西市林业局提供
临洮县花卉产业蓬勃兴起。(资料图)定西市林业局提供
记者 杨世智
3月15日,福州·定西生态扶贫二期项目在定西全面启动,在一期项目完成1000多亩造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造林规模,同时帮助定西发展经济林果、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推动定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探索符合定西实际的生态扶贫之路。
多年来,定西市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探索没有停止过。截至目前,全市林业用地已占土地面积总数的35%,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552.43万亩,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9个、国有林场21个、义务植树基地468个,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5.16%增加到了12.60%,经济林果、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年产值20多亿元。
荒山秃岭上播撒绿色种子
定西曾长期“穷”名在外,究其根源还在于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恶劣。上世纪50年代初,全市仅有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地的100多万亩天然次生林,以及通渭的小块林地,其余地方几乎都是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仅为5.16%。
为了改善生态、改善民生,定西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在干旱地区造林成活技术。早期,由于投资少、缺乏经验和技术等原因,全市造林规模发展缓慢,新栽树苗保存率一度不到20%,最低的时候甚至一度为9.4%。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国家林业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陇中大地上的绿色也逐渐多了起来,特别在林带建设和乡村集体林场建设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建成华家岭、车道岭等12条总长1983公里的林带,实际完成造林27.4万亩,占同期造林保存面积的55.43%。同时,全市村社集体林场迅速兴起,达到6367个,经营总面积177.42万亩;先后建立国营林场10个,经营总面积179.7万亩,国营苗圃10个,经营总面积1952亩。这些林场和苗圃,成为陇中大地生态改善的“绿色种子”。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5年之后定西被国务院列入“三西”建设行列,也将众多的目光吸引到了定西。当时,山东、河北、河南三省231个单位的青少年学生、干部和职工群众,给定西干部群众寄来紫穗槐、刺槐等17个品种的各种树籽,总量达到30.35万斤。
“三西”建设开始之后的7年间,国家扶持定西林业发展专项资金占同期定西地区“两西”建设总投资的15%。在此期间,定西市通过深入开展以“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的林业工作,将247.89万亩“三荒地”分到了农民手中,把植树造林跟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也使全民植树成为了大家的共同选择。
截至上世纪80年代末,定西市人工造林面积达287.51万亩,实际保存228.77万亩,保存率达79.57%,森林覆盖率达到8.4%。
深化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定西人对绿色的认知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刚开始,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和市场需求,定西植树造林工作中,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三林”共造,同步推进,曾用3年时间完成“三林”104.1万亩。新世纪伊始,定西在行政区域内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四大工程,推动林业生态进行系统化建设。之后,定西市出台《关于在全市重点区域实施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的决定》,并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3年,定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定西”的目标,一年后定西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定西市委和市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又响亮提出了生态立市战略,推动全市林业跨越式发展。
为了让目标变成现实,定西市扎实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狠抓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实施,引导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有绿、心中爱绿、心中护绿。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定西市实施的投资最大的林业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9.5亿元,完成面积352.9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36.62万亩。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定西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并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也在定西生态建设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是定西起步最早的林业重点工程,全市累计完成造林136.07万亩。为了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引向深入,2016年定西市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村“四旁”绿化和乡镇面山绿化实施方案》和《定西市农村“四旁”绿化和乡镇面山绿化财政资金补助管理办法》。全市采取市、县区财政补助资金统一购置苗木和农户自筹苗木,组织广大农村群众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村和其他村庄“四旁”(村旁、路旁、田旁、渠旁)、退耕还林地、承包集体林改林地、经济林果基地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区域,参加植树、管护抚育等营造林活动,大力推进农村房前屋后、“四旁”绿化和乡镇面山、通道绿化建设,同时组织干部职工春秋两季利用一周至半月时间在城区面山义务植树。随着一系列措施的推进和落实,全市林业生态建设也开始由注重治理向治理与保护并重转变,由以人工措施为主向人工措施和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由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转变,由注重治理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相结合转变,人人爱绿、人人护绿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造林封育面积达1566万亩,森林面积达到371.9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854.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5.16%增加到12.6%。全市七个县区周围的面山基本绿化,天定、平定高速等通道造林初见成效,昔日的退耕地,现已郁郁葱葱,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有些野生动物重现家园。同时,广大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定西市先后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综合配套改革和林下经济发展工作,在为林地确权的同时,着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林地流转、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等重点工作,鼓励林改农户以林地、资金、种苗、劳力等要素参与和入股,把林地资源向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适度集中,着力提升林下经济规模经营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农民得实惠的同时,生态受到有效保护。
目前,全市共完成集体林地勘界确权487.60万亩,颁发林权证41.94万本,林权颁证率100%,共有41.75万户农户拿到了林权证。与此同时,全市还依托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发展经济林果、育苗、花卉、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五大林业产业。全市通过采取动员倡导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林果基地和鼓励引导千家万户庄前屋后栽植,发展庭院经济,规模化种植、基地化布局、良种化建设、集约化管理,形成了“龙头企业型、合作组织型、政府扶助型、家庭林场型和庭院林果型”等五种发展模式。其中,全市苹果、核桃、梨、花椒、杏等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挂果面积59.4万亩,年产量27.58万吨,总产值11.6亿元,林果农户达30多万户。以临洮县为主的花卉产业,年产值1.5亿元,带动农户1.25万户,产品远销全国23个大中城市和东南亚地区。2016年5月在河北唐山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临洮紫斑牡丹一举夺魁,荣获金奖2项,银奖10项,铜奖15项,为推动临洮县乃至全市、全省花卉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定西市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草、林花、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合理利用森林景观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森林人家、休闲度假和生态农家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流转林权14.58万亩,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7亿元,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123个,发展林下种植28.8万亩、林下养畜23.51万头(只)、养禽77.29万只、养蜂1.53万箱,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6.14亿元,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农户达6.6万多户。林业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一些从事建筑等领域的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开始转型,发展经济林果、花卉种苗、生态公园等生态建设,有效开发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态产业,为促进脱贫攻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目前,全市已有从事建筑、服装、酒店等领域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20多家转型,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土地13.1万多亩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累计投资达4.8亿多元。
相关新闻
- 2018-03-20【百姓说两会】天蓝山绿水清带来好日子
- 2018-03-19清水汩汩绿菜园——白银市会宁县利用引洮工程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见闻
- 2018-03-19西北东北,共创天蓝地绿水清美丽家园 《甘肃日报》《黑龙江日报》同题采访全国人大代表谈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 2018-03-17关于兰州市安宁区关山沟至深沟绿化上水工程迁坟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