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榆中黄蒿湾有了名副其实的“蒿”草产业
原标题:黄蒿湾有了名副其实的“蒿”草产业
时间2108年3月14日天气晴
“叮铃铃……叮铃铃……”清晨5点半,还在睡梦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
原来是兰州广播电视总台脱贫攻坚采访报道组的记者。在电话中了解到,他们是冲着榆中黄蒿湾的“艾草”项目和我这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来的,一时间有点懵圈:常常采访报道别人,今天看来我要“被”采访。在一番电话交流后,6点18分,天刚显鱼肚白,一辆中巴车开进了我们的驻地。
在了解了他们采访的主题后,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天必须把集中安置点地里的药材挖掉,你抓紧联系宏鑫合作社的魏常明,不能耽误工程开工。”“武同、学武,我们上午先去入户,看看文同今年扩大养猪规模的事儿咋定了。”
一项项工作安排部署完后,我们去了马文同家。马文同以前在外开出租车,收入还可以,5年前由于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只能回家。“回到家就没啥收入了,前年孩子考上大学了,所以一下子感到很吃力,想扩大养羊,但这两年羊肉价格一直不稳定,还是工作队队长给我出的点子,动员我养猪。”马文同告诉大家,从去年5月份开始养猪到今年元月份,二十多头猪全部出栏了,收入超过16000元。马文同信心满满地说,今年要扩大养殖规模,不能半途而废。听着马文同的这番话,我对主持人王瑞说,他说的艾草产业园正是2017年通过兰州日报社党委和驻村工作队引进的甘肃百草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高原艾草”项目。
“这个项目能通过产业让这个村的百姓实现增收吗?”从王瑞的疑问可以看出,因为当前全村还没有迹象开始种植艾草,现场采访的记者们有点失望。“百草公司已经从河南南阳、湖北蕲春定购了300万元的艾草种苗,同时从国家工商总局完成了‘高原艾草’商标注册,下午,产业园基础设施将开工建设,到4月初,首批艾草种苗将开始下种。”我介绍道。
“杨贵智,你怎么才来?我们都等你半天了。”还未进村委会大门,兰州晚报发行部副主任胡玉坤就老远地在喊我。原来是兰州日报社帮扶干部来入户对接“一户一策”摸底调查来了。
“一户一策”表中的产业扶贫怎么和老百姓对接?听到帮扶干部的询问,我给大家简短地介绍了今年黄蒿湾村主导产业的发展计划:根据“黄蒿湾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规划,在梆梆沟、黄蒿湾、占泉湾、解放社、偏头沟社成立五个“产区”(合作社),将全村45户建档立卡户全部纳入产区,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完成产区合作社注册。鼓励农民种植包括艾草在内的有机中药材,甘肃百草实行“两免一补”(免费技术服务、免费田间管理,建档立卡户种植免费补偿),产出后由产业园高于市场价3%到5%收购。
2点多,初春的阳光晒在脊背上让人感到暖暖的。我们又赶往6公里外的农户家中。
杨景伟,曾经的黄蒿湾老支部书记,现在由于患冠心病,每年都得住院,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年黄蒿湾真是大变样,出门就能看到层层梯田,现在百草公司又来了,这是我们村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大喜事儿。”杨景伟对大家的到来喜出望外,大老远就喊起了我的外号。“杨队长,我们家的50亩地全部入股了,我还要在产区打工呢。”老杨高兴地给大家算起了账:护林员从今年开始每年有8000元收入,儿子在外打工一年也有20000元收入……“反正我早已盘算好了,今年一定要在收入上打个翻身仗。因为有了你们,黄蒿湾有了名副其实的‘蒿’草产业——高原艾草。”
从老杨家出来,杨学武、马武同和包乡领导白忠国对我说,从全村实现梯田化到今天的高原艾草产业园,黄蒿湾村的老百姓一定会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记者 路建青 杨贵智
相关新闻
- 2017-12-12甘肃百草黄蒿湾艾草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