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榆中北山造林人扎根荒山筑绿洲
原标题:榆中北山造林人扎根荒山筑绿洲
刘子安老人正在栽树
一丛40厘米高的柠条,根部却可达五六米,可以固土23立方米还能截流雨水34%。在榆中县北山,柠条被广泛种植,漫山遍野的柠条枝蔓贴地丛生,黄土内根系交织如网,昔日草木不生、四望黄沙的榆中北山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们在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
“造林人最看重柠条的‘性格’,生命力顽强,抗旱耐寒,特别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74岁的曾恒贵说。
曾恒贵是榆中县北山地区贡井林场最早的一批造林人。这些造林人和他们所喜爱的柠条一样,扎根大山,用一辈子的时间将荒山变成了“绿洲”。2017年,榆中县北部山区已完成造林面积51000亩、41个生态小康村建设等6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北山生态修复、南山生态屏障、中部特色经济林建设……榆中县在大力实施生态绿化造林工程中,让座座荒山成了“绿洲”。目前,全县完成各类工程造林面积78.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34%。
“六七十年代的北山流传着‘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难度人外流’的民谣。”73岁的刘子安老人说。榆中北山,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6℃,降水量300毫米。这个曾被称为“旱源”的地方,贫与旱曾是这里的代名词。为了让荒山变绿,生态变好,1959年榆中县贡井林场成立,林场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发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
“早上4点多就起床,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汤面条,背上一壶水,带上两三个馒头,在天还麻麻亮时就摸索着上山,在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能挖上百个树坑。”刘子安说。和曾恒贵一样,刘子安也是北山地区“老一辈”的造林人。
“哪天不种树了反而觉得浑身不舒服”
今年入冬以来,天气寒冷。11月23日,北山地区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正在进行冬季栽树的刘子安穿着棉大衣却敞着怀,汗水从他鬓角慢慢渗出。“冬天种树,不容易受冻害,等到开春以后,树会长得更快更旺。”刘子安告诉记者,北山地区十年九旱,造林用的水是从几十里外的地方用车拉来的,他们浇灌到一窝窝树坑里,太陡的地方,需要挑着一桶桶水去浇灌。
“每天都习惯了,要是哪天不种树了反而还浑身不舒服。”刘子安笑着说。如今,几代人的绿色梦逐步成为现实。针对北部山区不同的立地条件及造林地类型,榆中县把人工更新、退耕还林、三北四期、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每个造林点集中连片面积最小在1000亩以上,实行“逢地退耕,逢山治山,逢沟治沟,不留死角,整体推进”。
今年截至目前,榆中县北部山区已完成造林面积51000亩。造林范围从夏官营镇的太平堡、郝家营,到小康营乡的孙家湾、红亮营,再到贡井镇的鸡冠梁、杏树湾等地,正在逐步形成连片造林规模。同时,还完成城关镇朱家湾村等41个生态小康村建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在榆中北山地区,沿着国道前行,两侧的大山上有成千上万个“鱼鳞坑”,柠条、侧柏、山杏、山毛桃、榆树……这些树种一棵棵整齐地排列在坑内。放眼望去,在更远的大山深处,飞播造林技术共飞播榆树、柠条、紫穗槐、侧柏、红柳、苜蓿等籽种52075公斤,飞播造林面积100351亩。“今年,我们有了再造一个‘秀美兴隆山的大胆构想。在榆中县川区发展以梨、文冠果、长柄扁桃、油用牡丹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尝试发展经济林,以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榆中县两山指挥部总指挥李学荣说。
据悉,榆中县将以持续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增强全县生态屏障功能为核心,全面推行生态建设补助扶贫、退耕还林补偿扶贫、重点公益林保护补偿扶贫、发展林业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扶贫工程,使生态扶贫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基本形成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体系,确保生态扶贫工程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记者 杨昕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7-11-27教育部千名高校优秀辅导员“双巡”活动走进在兰高校
- 2017-11-1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甘肃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网络媒体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 2017-11-27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林涛做客金城讲堂 讲述流淌在笔墨里的文化自信(组图)
- 2017-11-27甘肃首部反邪教原创话剧《魂归何处》即将在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