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专家智库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二)

17-11-17 08:3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二)

2017年第12期(总第26期)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本期我们组织了省委党校、西北民族大学的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体会文章,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从严治党等不同角度解读十九大精神,供大家参考。

  下一期我们还将围绕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刊登理论文章,欢迎广大专家和读者积极投稿。

  联系人: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曹建民

  邮箱:zhikudx@163.com

  联系电话:136693700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

虎有泽

  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实际出发,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了全新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报告中,习近平用八个“明确”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指明了航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成立九十六年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九十六年的光辉历程一再证明,我们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方向;只有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理论,也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

  治国理政的新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许多创造性理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这是国家治理的宝贵经验积累,是中国人民不断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回答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过程中产生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不忘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才能实现伟大梦想。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化自信是伟大事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李润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九大报告在十八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的新视野,开辟了文化的新境界。

  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应该而且必须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指引,这才是文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担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进而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且也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坚守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守文化自信,必须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坚守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精神,汇聚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坚守文化自信,必须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伟大事业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明前进的方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使全体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坚守文化自信,必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推动文艺创新,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坚守文化自信,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广泛需要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建设体育强国,加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坚信,文化自信必将扮靓伟大事业,扮靓中国道路,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铸魂强体,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落到实处

康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如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中,专门从八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和部署安排,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清醒认识管党治党面临的形势、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党建面临的严峻形势。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坚持不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统一,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实践证明,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切实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积小成为大成,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就强调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2015年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2016年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体现的是我们党对管党治党的规律既有坚持又有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用“两个复杂”“三个不纯”的判断,清醒地描述出全面从严治党的严峻形势。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我们执政基础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要用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敲下去,让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就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新要求。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打铁必须自身硬。进入新时代,面向新征程、解决新矛盾、完成新使命,关键在于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此,党的十九大在明确党的建设总基调即“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按照总要求,要贯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切实把党管好治好,抓住治的关键,体现严的要害。贯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方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打牢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根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全党牢记宗旨、拧紧“总开关”;在推进“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的同时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广大党员干部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注重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不断提高干部队伍质量;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抓紧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加强正向激励制度建设,倡导严管就是厚爱的管理理念,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主动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引导广大干部积极投身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质量,不折不扣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紧紧抓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个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是第一次提出来,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和核心内容。我们党历来重视政治建设。96年来,我们党正是靠强有力的政治建设,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夺取了全国政权,保证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巩固了人民政权,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次次政治阴谋和政治进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就是要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健康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就是要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就是要求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范景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我们新时期做好团结工作、思想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凝心聚力、需要加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实体最大的一个基本和核心特征,民族意识又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最核心的特征,特别当前随着经济、语言、文化、社会等的世界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民族意识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显现民族外部特征和维系民族内部认同的纽带。费孝通教授说“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就是民族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几十年民族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解决精神、思想、理念的问题,引导各族群众从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增强在祖国大家庭团结奋斗的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认识上,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缔造了广袤辽阔的中华版图,在中原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使之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中国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在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内,族体上相互吸收、融合、发展,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丝绸之路、茶马互市、唐蕃古道等把中原和边疆各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方向上,要加强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实践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在矛盾处理上,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各民族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规范和调整民族关系是顺应群众期待、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民族宗教教研部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