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你看,你看,黄土高原的“脸”悄悄在改变

17-09-12 08:25 来源:新华社 编辑:狄东阳

  “生态就是潜力,‘靠山’一定有路”

  ↑这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区(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吴起退耕还林国家森林公园的展览馆内,一张照片引人注目:一个陕北年轻人正在执笔勾画,周围簇拥着一群乡亲,正商量退耕规划。照片中的年轻人叫闫志雄,今年已53岁。他参与并见证了家乡从“黄土坡”到“万绿园”的变化。

  1998年起,闫志雄就带领群众上山种树。“每隔两米,挖一个育苗坑,当时山上到处都是‘土窝窝’,但就是把树种下了,心里也放不下,每天都要上山查看,死了的再补种,一棵树接一棵树,一片坡连一片坡,一刻都不敢停。”闫志雄说。

  就这样,尽管“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老闫硬是从自家南沟村的坡地,种树种满了吴起县的山山峁峁。他说:“这是陕北人的使命,为了自己,更为了祖孙后代。”

  2000年后,他带头成立了吴起县林海责任有限公司,开始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造林之路。“造林队成员大都是当地乡亲,每年春秋两季,每一位员工每天可以收入120元,既增加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树苗成活率。”老闫说。

  黄土坡逐渐“变脸”,一场围绕绿色发展的规划也在进行。“村里正准备打造生态农家乐,还要在几百亩水塘上搞水上运动。”老闫说,现在日子红红火火。

  吴起当地的圆方集团公司,将防风固沙的沙棘研发成沙棘茶,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国,年营业额近3000万元。负责人李富介绍,目前公司和上千户当地群众合作,依靠采集沙棘叶,户均增收三四千元。

  郭万刚也从治沙中致了富。随着生态修复项目越来越多,八步沙林场先后承接了多项重大工程在古浪境内的生态修复工作。“治沙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品牌,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郭万刚说,这些年,城市绿化、铁路公路绿化、农田林网等项目接踵而来,林场都快忙不过来了。

  地处六盘山西麓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绿色生态正让曾经的“穷乡僻壤”,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0年,29岁的焦建鹏放弃城里的公司,回到家乡龙王坝村,流转了3200亩土地成立合作社,发展林下种养殖,此后又成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如今,龙王坝村已成为宁夏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乡村之一,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带动几百村民直接或间接就业。

  “生态资源就是发展的潜力,‘靠山吃山’一定有出路。”焦建鹏信心满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