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贯彻“八个着力”推动甘肃新发展(二)

17-07-19 09: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喜讯捎给总书记

  原标题:贯彻“八个着力”推动甘肃新发展(二)

  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罗哲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人民的亲切关怀,是我们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省各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夯实经济基础,坚守社会底线,突出民生重点,增强制度保障,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扎实推进精准脱贫,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以发展强基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合作和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激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向西开放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格局,尽最大可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以此增加和稳定群众的就业机会,夯实城乡居民增收的物质基础。

  二是保基本兜底线。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加强项目谋划和政策研究,建立和完善扶贫项目库,整合和精准安排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项目资金,投向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的制度,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要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于失去劳动能力、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重大疾病等生活困难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要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对城市棚户区改造,完善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强住房市场监管,保护基层群众居住权益;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针对就业特殊困难人员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增强就业谋生能力,同时,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就业托底安置工作,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城乡妇女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新机制,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三是抓均衡促公平。要尊重公民平等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的权利,以群众深切关切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抓手,将公共服务更多地向资源配置较弱的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打破人为设定的制度鸿沟,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协调和公平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交通、水利、通讯、信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运输出行、农业生产、饮水安全、信息沟通等基本需求,切实提高民生基础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要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发展高中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农村老师和条件艰苦地区老师待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建立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农村基层流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现代化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加强重大疾病和职业病危害综合防治,最大程度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四是建制度谋长效。要强化政府保障民生的政治责任,遵循民生“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弘扬其内在的“公平、正义、平等、包容”的本质内涵,提高社会各层面对民生事业的重视和关切;要以法治建设来保障民生的改善,强化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的制度环境,创新民生服务的机制和模式,形成公共服务稳定可持续的支出机制,以关系群众直接利益的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民生权利为切入点,保障老百姓生存权和发展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强创新求效率。要从老百姓民生诉求出发,借助新时期创新速度极快的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的融合应用,以创新撬动和拓展发展理念和路径,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依法整合规范和开发利用民生领域各类数据信息,完善民生信息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培养民生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人才,打造灵活准确和高效快捷的民生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民生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民生信息化服务质量和效率。

  (作者系甘肃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强化社会管理的四个立足点

  王凯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和谐、稳定和发展这三者统筹于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如何做好社会管理,不仅关乎改革的成效,更关乎发展的质量。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需要立足于以下四点:

  一、更新思想认识,运用治理思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特别是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升华,要求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运用“治理”思维,采用“现代化”模式。“治”和“管”虽一字之差,内涵却不同。“社会治理”一是强调让全体公众参与进来,激发社会活力,而非政府的单向管控;二是着眼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三是强调系统性综合治理。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法制保障”的新型治理体系。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和一系列制度推进,正是治理理念的生动体现。一种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正通过政党、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基层等协商渠道不断建构成熟,从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到基层群众,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格局正在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优越性更加彰显。

  二、加强顶层设计,实行依法管理

  着力加强社会管理需要强化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化”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西方化”,其首要标准是治理的本土化和法治化。一是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思路,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治理的生产要素和管理要素,让社会组织学习和适应自我管理,形成“政府主管引导、社会主管调节、居民有序自治”的三轴联动机制。二是结合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法治与德治相呼应,既注重建设“平安甘肃”,又下力气打造“文明甘肃”,做到“道之以德,齐之以刑”,让人民群众在“四个自信”的引领下建设美好幸福家园。三是加强顶层设计,谋求治本清源,就社会利益分配、改革发展稳定中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早预见、早谋划、早治理,建立信息化全覆盖治理网络,对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苗头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四是推进法治甘肃建设,以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为三大主线,诚信政府带头,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良好的法治环境奠定基础。

  三、着力重点难点,有效协同治理

  甘肃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要把精准扶贫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实现有效协同治理。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方针。既宣传好、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又要用行之有效的“政策供给”激活民族地区的资源潜力和发展动力,治理好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利用统一战线相关部门加强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培养,发挥其在信教群众中的正确引领作用。挖掘宗教教义和宗教文化中对社会建设有益的因子,使其转化为服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一切针对民族宗教地区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决不姑息、坚决打击,维护团结稳定大局。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治理手段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关键期,突出表现为阶层分化期、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和思想交锋期的四期叠加,社会治理面临严峻的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政府应结合时代特点,优化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从政府效能层面,要管理好公务员队伍,打造高水准服务型的政府办事窗口,杜绝腐败、渎职、失信等行为的发生;从社会管理层面,要关注失业人口、贫困人口、残疾人、退伍老兵、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家庭等特殊人群,调动社区与社会团体力量,做好一对一帮扶关心。通过营造良好环境,让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

  (作者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

  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曹殊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征程中,形成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原因。把党的作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和宝贵经验。

  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意味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来制定方针和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要把党的作风建设深度融入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实践,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中心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党的建设实际,提出了作风的概念,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并成功运用于党的建设的实践,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工作,中国共产党人以“赶考”的精神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个关键不放松,不断丰富作风建设的内涵,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带领人民群众勤勉敬业、努力工作,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准党的作风建设与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融合点”,才能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引领不断推进党的伟大事业。

  二、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和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要把党的作风建设深度融入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实践中的重要性,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出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广大人民群众因为感受到共产党好,才把共产党当做亲人,铁定了心跟着共产党走,汇聚成了推动革命胜利的强大动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同时,也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保持和巩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凝聚起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党员干部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实现党的作风建设与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三、始终坚持领导带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好的作风是带出来的,在作风建设中必须坚持领导干部自觉带头的原则,严守党的纪律规矩,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要求普通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普通党员干部做的,自己坚决做到,认真落实改进作风各项规定,切实发挥好领导干部的标杆示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改进作风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中央八项规定到治理“四风”,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树立了用行动发号令,以身教作示范的光辉榜样,有力带动了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人民群众对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向往期盼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实践证明,只有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带头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此带动整个党员干部队伍优良作风的养成,党的作风建设与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深度融合才能长久。

  总之,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把党的作风建设深度融入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实践中,着眼于既要加强作风建设,又要全面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既要提高工作能力,又要紧盯制约中心任务的关键环节攻坚克难,是一项深入持久的全面系统工程。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生态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

  宋圭武

  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如何有效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要从依靠数量取胜转变为依靠质量取胜。今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要求,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农业主攻方向。为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生态化建设力度,要把生态化建设看成是农业现代化最核心的内容。

  第一,要切实把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贯彻落实好,尤其要更加突出绿色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产业,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对落后地区而言,要追赶发达地区,必须要更加突出创新理念。对农业而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总体是一个都不能少,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应把绿色理念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第二,农业技术的开发应坚持稳健原则。技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但需要谨慎开发。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海德格尔也认为,技术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技术开发,更应坚持稳健原则。对此,我们应积极吸收传统农业的优点,不要轻易否定传统农业中已经成熟的东西。传统未必就不现代,传统农业中有利于人自身价值提高的成分,都应是现代农业的元素,农业现代化既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的过程。

  第三,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一是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为生态化提供组织保障。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不高。原子化和分散化的生产方式,既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不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对分散化原子化的生产主体,客观加大了农产品监督成本,也极大制约了监督效率。为此,需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大力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创新流通体制,加大流通领域监管力度。为便于监督,农产品应尽可能实现定点生产和定点销售,这样出了问题也容易查清楚,也便于治理出现的问题。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电子追溯码监管制度,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积极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进一步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第四,农业产业效益的考核标准应是综合的。政府在农业发展的治理思路方面,要考虑到农业产业的公益性,而不应把农业仅仅看成是经济性产业。如何评价农业产业效益,不能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核农业效益,应是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的综合。同样,对涉农干部业绩的考核,也应是综合的,既要考虑农民收入的提高因素,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因素。

  第五,充分发挥好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由于农业的生态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问题众多,要一步实现全面有效推进,也不现实,可先探索建立一些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商店,包括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然后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有计划稳妥推进。

  第六,狠抓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是今后几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总指导纲要,《规划》对推进我国农业生态化建设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和要求。要发挥好《规划》作用,必须要狠抓落实,落实“最后一公里”。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有关部门和基层应制定出如何落实《规划》的有效措施,切切实实把《规划》落到基层实处。另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仅仅是农业科学类专业技术人员,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到农村经济第一线,深入到农村千家万户,调查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教授)

精彩推荐

  • 唐仁健:铆足劲攻坚 憋足气冲刺 用心用情用力做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唐仁健:铆足劲攻坚 憋足气冲刺 用心用情用力做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 珍贵照片 | 工合的成立与创建图集 珍贵照片 | 工合的成立与创建图集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风华四十载 影像筑宏图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风华四十载 影像筑宏图
  • 【改革开放40年】金昌市双湾镇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组图) 【改革开放40年】金昌市双湾镇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组图)
  • 邱冉美|我和艾黎校长的故事 邱冉美|我和艾黎校长的故事
  • 兰州49条公交线设置“守护员专座” 兰州49条公交线设置“守护员专座”
  • 斗严寒、练硬功  武警甘肃总队掀起冬季大练兵热潮 斗严寒、练硬功 武警甘肃总队掀起冬季大练兵热潮
  • 【改革开放40年·专访】金昌市委书记王建太:中国镍都缔造西部花城 金昌名片越来越响亮(组图) 【改革开放40年·专访】金昌市委书记王建太:中国镍都缔造西部花城 金昌名片越来越响亮(组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