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薪火相传 古韵流芳——探访平凉非遗保护与传承

17-06-21 09:4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薪火相传古韵流芳——探访平凉非遗保护与传承

  记者 洪文泉

  甘肃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性,历经数代传承人和保护者的实践,在地方群众生活中生根发芽,在陇原大地上结出一朵朵文化之花。在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前夕,记者前往平凉探访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故事。

  曲子戏唱响陇山下

  在平凉说起非遗,就不能不提到华亭曲子戏,它是诞生于元明时期,流传在陇山脚下的传统戏剧,是平凉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曲艺。

  作为地方戏曲,华亭曲子戏在平凉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假期、农闲,公园里、广场上,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曲子戏表演,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上两句。

  夏日的一个午后,华亭县体育公园角落的树荫下,邱家娃曲子剧社的演员们正在排练传统剧目《陈姑赶船》。

  “今日离别曲江畔,人虽离别心相连。”伴着“陈姑”委婉的唱腔,“船夫”赵斌手拿PVC水管改造的船桨“划着船”,在他身边饰演陈姑的正是他的妻子。

  80后的赵斌是西华镇上亭村的村民,凭着自学的理发手艺,和妻子一起在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除了理发,夫妻俩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曲子戏。

  “与其天天听人唱,不如自己组团学着唱。”三年前,赵斌和几个票友一商量,办起了自己的剧社。没有衣服自己买,没有道具自己做,没有乐队就从街坊里找。短短三年时间,在他的努力下,不仅成为曲子戏传承人,更把自己的剧社带上了县里、市里的舞台,还代表平凉去新疆等地参加文艺调演。

  “像赵斌这样有想法、有才华,又爱曲子戏的年轻人不多。”华亭县文化馆副馆长何俊琴说,邱家娃剧社里的20多人都有自己的职业,但都对曲子戏情有独钟,他们不光勤练,还能创新,如今已经发展成华亭数一数二的曲子戏剧社,在今年春节全县曲子戏调演中还获得特等奖。

  像这样的剧社,在华亭民间有100多个,平日里在田间地头自娱自乐,每逢节日庙会,观众聚集,他们才有一展风采的机会。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华亭县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曲子戏调演,为民间剧社提供演出和交流的机会,虽然奖金微薄,但大家都会踊跃参加,用赵斌的话说,咱不图奖品,就图个热闹。

  群众喜闻乐见,但创作能力有限,调演中经常会出现重复的参赛节目,这说明只有继承还远远不够,没有创新和发展,华亭曲子戏也不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因此,在群众热闹的背后,还要有一大批文化人才在背后“撑腰”,他们有一个共识:曲子戏来源于民间,扎根在民间,只有经过专业的研究和创新,打造更多精品,才能更好地在民间开花结果。

  省级曲子戏传承人姬亚宏、潘应成,这个文化馆员和退休教师的组合,就是华亭曲子戏创新的典范。两人在继承中大胆尝试,将当代农村社会现象巧妙地融入传统戏曲之中,古戏今演,推陈出新,几年里已经有7部作品在各级舞台上演,在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退休教师王正岐,自己编著了《曲子戏教材》,将100多个曲牌、剧本汇编其中,现正在与文化部门协调,筹备将曲子戏带入校园,在音乐课上实践非遗的“活态传承”。

  “笑谈”登上大舞台

  “神奇秀美崆峒山,风景秀美人称赞。”周日下午,正值崆峒古镇游客高峰,广场上响起欢快的旋律,一群衣着花哨、神态夸张的演员刚一登台,游客中便笑声四起。

  崆峒古镇是平凉文化旅游的窗口,为了展现非遗文化,平凉市特地在古镇的中心位置搭设了一座大舞台,而这个舞台上的压轴演出,除了秦腔、曲子戏等传统戏曲,还有被当地人称作“平凉相声”的非遗项目——崆峒笑谈。

  崆峒笑谈俗称“笑摊子”“谝干传”,是流传在平凉一带的民间小戏,大约形成于宋元年间,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于清末民初,许多经典段子就出自这个时期并且流传至今。内容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纠葛、琐事,包含笑料,有青年男女爱情小故事。表演多以丑角为主,演出形式灵活多样,说唱并举。语言风趣诙谐,曲调幽默滑稽,喜剧色彩鲜明。

  《两亲家打架》《二瓜子赶车》《闹老爷》《拉熊》……光看笑谈的剧名就有几分喜感,这些经典剧目,都离不开已经76岁高龄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作贤。张作贤原本是一位民办教师,为了不让家里三代传承的崆峒笑谈毁在手里,上世纪70年代他就主动去乡镇文化站着手崆峒笑谈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整理和保护出30多个珍贵的剧本,平凉市随后也开始了对崆峒笑谈的保护和传承。

  “崆峒笑谈既不演帝王将相,也鲜有才子佳人,唱词通通用方言演绎,配以丑角儿脸上大面积的胭脂、满头的冲天小辫以及夸张的肢体语言动作,这种民间小戏没有固定的程式,有经验的民间艺人可以即兴发挥,融入自己的生活想象和情趣。所以,同一个剧目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演出,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崆峒古镇一侧新建的“崆峒笑谈”传习所里,传习中心主任李丹宇如是说。

  作为平凉市首个非遗传习所,这里的展厅并不算大,但展柜里陈列着整理和收集来的服装、道具、剧本等老物件,墙面上的老照片一一记录着崆峒笑谈的前世今生。走过展厅,一部完整的崆峒笑谈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面前。

  李丹宇说,崆峒笑谈从最初村头寨尾的自发表演,到如今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登上大雅之堂,虽然舞台变了,但其喜剧性、地方性等特征得以完好地保留和传承,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已成为甘肃民间戏曲家庭里不可缺少的一员。

  武术美名扬海外

  如果说华亭曲子戏和崆峒笑谈是文艺,那崆峒武术可谓是有血有肉的非遗项目了。《尔雅》中记载:“空同之人武。”崆峒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源之一。

  无论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还是在如今的崆峒古镇,崆峒武术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备受关注,平凉市崆峒区也因此获得“中国武术之乡”的称号。

  “如今的崆峒武术,早已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刀光剑影,而是极具地方特色和历史渊源的文化名片了。”记者在位于崆峒山脚下的崆峒文武学校里,见到了崆峒派武术第12代传承人陈虎。

  28岁的陈虎,一身中式便装,谈吐间自带习武之人的气势,年纪轻轻就已经多次夺得国际武术锦标赛冠军。如今的他,不仅在崆峒文武学校里教授武术科目,还拥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几十名入室弟子。

  演练场里,最小的学生只有六岁,虽然个头小,但跟师哥师姐练起功来毫不含糊。演练场外的展厅里,陈列着学校学员十多年间摘得的国内外赛事奖牌500多枚,大大小小奖杯几十座。

  “以前老百姓总认为文武很难兼顾,习武就学不了文化,殊不知武术也是传统文化。”崆峒文武学校校长王镖解释道,为了弘扬崆峒武术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平凉市创办了这所全日制、封闭式管理的九年制寄宿学校,学校秉承“普及文化基础教育、突出武术特色”的办学宗旨,不仅习武,还开设书法、国学经典等文化科目,这些年向省内外大专院校输送了大批特长生,还培养了许多特种部队士兵、电影武打演员、武术教练和私人安全顾问。

  由于文武兼顾,又有好的就业出路,如今能够容纳300多学员的崆峒文武学校生源始终饱和,崆峒武术的学徒,也早已遍布韩国、日本等国家。王镖坦言,作为校长,自己的责任是将学校办好,培养更多人才;但作为非遗传承人,把崆峒武术发扬光大,才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民间历史的活态表现,记录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并延续至今而不衰绝,若非凭借文化自信和执著坚守,恐怕早已烟消云散。

  走在平凉,每一次交谈、每一处采访,都不难发现那些古老艺术的守护者,心灵手巧的平凉剪纸传承人何霞、独具特色的庄浪马尾荷包传承人陈换香……这一个个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字,伴随着政府精心组织的展演和比赛,已经让非遗文化从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蜕变成平凉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那些自然优美的旋律、潇洒的身影、精美的手工艺制品,夹杂着百姓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文化和艺术的芳香。

精彩推荐

  • 图解:总理记者会 这9句话真给力↓↓↓ 图解:总理记者会 这9句话真给力↓↓↓
  • 张掖临泽:牢筑“金网” 锁流沙 张掖临泽:牢筑“金网” 锁流沙
  • 天水麦积:千年双玉兰 缤纷飞玉麟 天水麦积:千年双玉兰 缤纷飞玉麟
  • 甘肃将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重点整治六方面(图) 甘肃将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重点整治六方面(图)
  • 【脱贫路上的故事】不脱贫就不脱钩 一个都不能落下 【脱贫路上的故事】不脱贫就不脱钩 一个都不能落下
  • 敦煌市飞天神韵戏曲艺术团为城乡居民送上秦腔大戏(图) 敦煌市飞天神韵戏曲艺术团为城乡居民送上秦腔大戏(图)
  • 兰州市新兴产业贷款贴息项目开始申报 兰州市新兴产业贷款贴息项目开始申报
  • 兰州市生态建设管理局召开脱贫攻坚暨帮扶工作推进会 确保年底贫困户脱贫摘帽 兰州市生态建设管理局召开脱贫攻坚暨帮扶工作推进会 确保年底贫困户脱贫摘帽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H5 | 敲重点 315知识在这里
2   2018兰州国际马拉松今日10时起网上报名
3   图解:关于宪法 习近平这10句话发人深
4   消费维权|押金迟迟不退 消费者投诉“酷
5   甘肃推动律所专业化发展 为当事人提供
6   聚焦“五个振兴”建好陇原乡村 ——访
7   甘肃汉简是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 ——访
8   甘肃省今年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
9   李荣灿强调:加快推进铸造工业园建设努
10   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听范鹏代表推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