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兰州市城关区合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7-06-15 10:20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李秀清

畅游绚丽甘肃 发展丝路旅游—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

  原标题:围绕“多彩城关”旅游发展定位突出“黄河都市”旅游形象品牌

  城关区合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每到周末特别是夏秋季节,城关区皋兰山上游人如织。正因为林木成荫绿草茵茵,吸引着都市人群回归田园。由于渗透着全域旅游的因子,市区政府对兰山进行了规划,打造大兰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将青山绿水等资源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兰州城市生态绿肺。在城关区,除了兰山,还有白塔山、五泉山公园、黄河风情线、水车博览园、雁滩公园等景区、景点供市民等赏玩。然而这些景区景点,因功能和服务等各方面还存在不足,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急需对旅游业发展战略进行再定位,通过打造功能完整的全域旅游,最终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区域内处处是旅游环境。

  2016年,城关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为了更好地统筹指导全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旅游强区建设,城关区根据国家创建工作导则和认定标准,结合区情制定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全区要在旅游业多规融合、产品业态、项目建设、景区景点、旅游服务、品牌推广等方面进行完善、建设并争取实现更大突破,全面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至2018年形成以旅游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产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突破15%,年游客接待量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

  构建全域共享新型旅游格局

  方案提出,城关区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城景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山水城市、多彩城关”旅游发展定位,突出“黄河都市”旅游形象品牌,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全域共建、共融、共享的新型旅游发展格局,将都市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第一战略支柱产业。

  同时围绕这个总体思路,提出五大具体创建目标。

  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更加健全。整合全区旅游资源,把全域旅游创建作为当前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创新旅游领导体制、综合协调机制、旅游执法新机制、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形成统筹推进、综合监管、部门联动、协调高效的全域旅游发展机制。

  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换乘体系便利快捷;旅游厕所方便、舒适、洁净;“智慧旅游”覆盖全域,旅游咨询服务平台高效便民;旅游景区、交通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美化;住宿设施不断完善,主题酒店、民宿各具特色,接待能力大幅提高;旅游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旅游服务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全域旅游品牌更有特色。根据全区旅游资源特点,围绕“灵山秀水、多彩城关”的发展定位,全力打响“黄河都市”旅游形象品牌;提升黄河风情游、都市休闲游、体育健身游等现有品牌形象,努力打造红色旅游、会展旅游、商贸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特色产品,形成富有特色的个性化旅游品牌。

  全域旅游产业更加融合。推动旅游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与城乡、文化、林业、水利、工业、体育、研学、商贸、养生等深度融合。实现“农旅一体”全域化发展,用旅游的理念引领农民,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思路经营农村,用旅游的产业带动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旅游化、农副产品的旅游商品化。

  支柱性产业地位更加明确。通过努力,至2018年基本形成以旅游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产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突破15%,对就业贡献率突破2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旅游税收在地方财政税收中占比达10%,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形成全域旅游统筹发展机制

  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编制《城关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突出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以旅游全域化串联起中心商业区、旅游景区、特色街区、宾馆饭店、旅游示范街(村)、星级农家乐,构建全域化、集群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构建全域旅游统筹推进机制。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城关区旅游管理委员会和城关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全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全区各街道成立文体旅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旅游工作机制。

  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围绕旅游综合产业和综合执法要求,创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方式和旅游执法机制,推进旅游“1+3+x”综合执法模式改革,设立城关区旅游执法大队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联动环保、安监、食药、质监、物价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有效解决执法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文明旅游水平。

  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改革,推动旅游“资源资产化、项目投资领域市场化、投资运营企业实体化”取得实效。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积极创新众投、众筹等投融资模式,筹建城关区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核心平台

  坚持项目支撑。围绕全域旅游建设强配套、扩投资、促转型,按照“南伸北拓、区域布局,两山造景、沿线置业,城市抽疏、坪地扩城,总部引领、产业聚集”招商思路,优化发展空间,集聚文化旅游资源,完善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引进文化旅游项目落地。重点在大兰山整体开发和科教文卫疏解、文化休闲体验方面布局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2017年-2018年,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加快名城广场等70个续建项目进度,力争焦家湾CBD等14个以上项目开工、省图书馆改扩建等16个以上项目竣工,确保年内完成投资240亿元以上。围绕“大三产”实施精准招商,签约项目300个以上,引进“三个500强”企业10家以上,到位资金450亿元以上,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60%以上。

  做强旅游景区。依托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提升全区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全面启动老旧景区提升改造,加快推进在建项目进度,有序开展景区内项目招商,着力推进旅游景区在产品设施、功能业态和文化体验上提档升级。2017年-2018年,启动雁滩公园3A级景区创建,扎实推进徐家山公园、五一山公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4A级景区创建,配合推进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兰山片区大景区、北山片区大景区建设,力争建成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中国西北旅游目的地。

  做大都市旅游。抢抓市委“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建设机遇,围绕美丽幸福新城关建设,加快城区商业主中心建设,打造武都路酒泉路中央商务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东岗商业副中心,改造提升西关、南关、东方红广场、东部四大商圈,加快提升大众巷美食街等六大特色商业街区;实施皋兰山面山观景栈道、南山花海、南滨河东路绿色生态廊道三大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南河道生态水系,摆放鲜花50万盆,栽植苗木100万株,新增公共绿地100亩,着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城市景观;启动实施兰山生态景区、兰州战役遗址公园、兰山特色小镇、三台阁维修改造等工程,打造兰山都市旅游休闲带。

  做优乡村旅游。以兰山片区、北山片区大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以南北两山休闲山庄、农家乐等为载体,按照“乡村性、特色性、创新性”原则,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相融合。全区建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2个,提升改造旅游示范街道1个、旅游示范村4个、农家乐50户、乡村文化广场4个,打造乡村全域旅游示范点4个;将兰山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避暑纳凉、观光游览、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从单一点位建设管理向综合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条块分割和领域壁垒,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点位拓展到全域,促进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推进旅游厕所全覆盖。深入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到2018年全区按照旅游厕所A级标准,新建改造旅游厕所100座以上,全区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购物场所、休闲步行区等的厕所数量充足、达到旅游厕所质量等级标准,旅游厕所品质得到全面提升,全面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推进旅游交通服务全覆盖。逐步提高通往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街区、旅游示范街(村)、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等道路的通行等级,打通城市小街巷交通“微循环”。投入1.5亿元,启动红山根至营盘岭公路建设;全面打通雁滩地区T605#、T607#、T608#、T636#等4条“断头路”;新建皋兰山面山观景栈道,建成全民健身路径30条;完成135条小街巷路灯亮化,改造小街巷10条。

  推进旅游标识系统全覆盖。高速公路出口、国省道出入口、A级以上景区通景公路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通村公路沿线都设有完备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所有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示范街(村)、文化旅游示范基地都有规范的旅游标识系统。

  推进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加快建设“1+2+X”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实现区内旅游一体化便利服务。在区内建设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集散换乘、办公咨询、数据分析、监控监管、投诉受理及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关区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完善A级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在头营村、民族村、二营村、三营村等重点旅游示范村设立旅游咨询中心(点),旅游咨询电话对外公布,有专人负责接听。

  推进游憩设施全覆盖。区内休闲游憩场所、A级以上景区点、旅游示范街(村)、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公园广场、城市小游园、健身步道、绿道上根据游憩需要,设有亭、廊、椅、驿站等供游客休息、观景的设施。

  推进智慧旅游设施全覆盖。推进城关区“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建设,在重点旅游景区、宾馆饭店设置终端查询机;研发网上预订、移动支付、电子票入园、景区地图导航、自助式导游等终端,实现全过程、互动式虚拟旅游体验;完善旅游投诉咨询热线,建设统一受理、分级处理的旅游投诉平台;推进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免费无线网络覆盖;构建全区旅游电商平台,强化与知名互联网企业、在线旅行商的合作,实现线上和线下资源共享,打造旅游“O2O”新模式。

  推进旅游停车场全覆盖。完善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加快大型立体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建设,满足大中型客车停泊需求,建立智能化停车场导引系统,提升停车场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5000个以上,建成自驾车房车营地1个;全区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要配套建设停车场,车位应能满足游客停车需求。

  推进环卫保洁全覆盖。完善环卫体系建设、健全管理机制、规范作业程序、精细作业标准,提升全区环卫保洁水平;加大城区主、次干道,河洪道及背街小巷环卫清扫保洁力度,实行定岗、定员、定路段、定责任,全天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定时定点清运;通过延伸保洁范围,调整垃圾清运时间,延长清运线路,增加清运次数,确保清扫保洁率达100%。结合大兰山区域垃圾产量增加的实际,增设垃圾收集点,配足配齐垃圾收集设施,必要时新建垃圾转运站。

  促进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鼓励发展老虎梁特色民宿、民族梁现代设施农业观光园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艺学习、自助采摘等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培育更多的农业旅游示范点;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

  促进旅游+文体融合发展。坚持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活动开展、旅游商品开发,抓好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五一山婚庆文化主题公园等主题旅游景区建设;承接举办国内大型金牌赛事、文化演艺等活动,着力打造金城社区艺术节、城关区文化旅游节、精品文化推介、艺术品收藏博览会等品牌;利用好影剧院、兰州音乐厅、文化广场、乡村舞台等平台,把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包装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共进。

  促进旅游+城市融合发展。树立“城即景、景融城”理念,坚持“黄河都市”城市定位,注重融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建精品、造亮点,塑造城市雕塑,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游客吸引力,打造文化浓郁、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休闲都市;实施碧桂园兰州新城、白道坪整体改造、三条岺等重点开发项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增加生态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发展用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空中地下空间利用效益,盘活用好闲置楼宇,培育壮大楼宇经济、众创平台,探索开发地下空间,大力发展地铁经济、地下交通、过街廊道、立体停车场和仓储设施,实现公共空间的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推进“示范化一条街”建设,打造休闲商业、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等各具特色的街巷100条以上,加快规范化夜市、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配合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促进旅游+养生融合发展。加快养生(养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农业、保健业、产品制造业等养生(养老)产业,丰富“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五大特色养生(养老)内涵;加快推进以休闲避暑为重点的养生房产业建设,加快景区从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养生型转变;大力推广“智慧养老”“文化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探索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智能化养老步伐;扶持培育新型养老服务企业5家以上,开工建设区综合福利老年养护中心。

  促进旅游+工业融合发展。依托辖区科研院所,组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3个,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打造会宁路“双创”示范街,努力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培育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陇萃堂营养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工业景区(点),鼓励开发户外旅游用品、旅游特产商品、旅游工艺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向全国市场。

  着力完善全域旅游营销体系

  精准定位旅游市场。在各景区安装电子门禁,建设城关区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完善游客大数据分析,适时开展分层次的旅游市场大数据应用研究与第三方效益评估,组合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引导、拉动和创造旅游新消费。

  打造立体营销体系。运用互联网平台,加大旅游“线上”精准营销投入力度,重点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客源市场网络广告定向投放和宣传,策划“线上”旅游优惠促销等主题活动,大力销售城关旅游产品;整合并推出主题鲜明的短、中、长期旅游特色产品和游线,实施多元化全方位立体营销;持续加强与旅行商的战略合作,创新推广区域旅游形象品牌;加强高铁直达城市等节点空间市场营销,开展富有特色的城区旅游宣传展示与资料投放。

  培育效益型国内客源市场。加大散客目的地的形象宣传推广和客源招徕力度,提升和优化国内市场客源结构;开发自助游、自驾游、背包游、高铁游、家庭亲子游等旅游市场和游线产品;加强与国内各大知名在线旅游服务商的合作,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突出都市休闲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市场积极推广中高端定制游、品质深度游、特色乡村游、运动休闲游、科普研学游、文化体验游等旅游产品。

  完善区域合作推广机制。积极借助高铁大力发展旅游业,与两当、庄浪、和政等旅游合作友好县区在高铁抵达省市联合开展宣传推广工作,着力推出具有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特色的国家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特色产品,打响“黄河都市”区域旅游形象品牌。

  构建全域旅游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监管机制。完善涉旅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健全旅游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全面提升旅游安全生产意识,定期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应急处理、急救技能培训;完善游客紧急救援工作机制,逐步推进景区医务室纳入当地卫生医疗体系,构建游客紧急救助医疗网点;提升农家乐、民宿安全管理,落实消防准入许可和住客实名登记管理,提升消防配套设施,全面推进农家乐安全保险制度。

  重视人才素质提升。全面落实各级人才政策,实现旅游和人才的共赢;分行业、分层次、有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举办城关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全域旅游经济研讨班,配合举办全省导游员服务技能大赛、全市金牌导游大赛、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充分利用省会城市高校聚集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区内实习、就业。

  促进服务品质提升。引导和提升一批星级饭店的主题文化,鼓励有条件的宾馆饭店创建特色文化主题饭店;鼓励指导旅行社开展星级旅行社评定,以规范和品质赢市场;对非星级酒店开展高管及分部门服务质量规范提升培训,全面提升全区酒店业服务水平;加大“微笑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力促行业规范提升。加大《旅游法》、《旅行社条例》、《甘肃省旅游条例》的宣传力度,强化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充分发挥城关区旅游发展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强化行业自律,自觉抵制行业违规经营;加强部门综合执法,加大旅游市场秩序监督检查力度。

精彩推荐

  • 甘肃陇南:坪垭乡搬迁记(图) 甘肃陇南:坪垭乡搬迁记(图)
  • 璀璨陇南:西部偏远山区正“巨变”(图) 璀璨陇南:西部偏远山区正“巨变”(图)
  • 陇南徽县水阳镇两垭村群众正在管护西瓜幼苗(图) 陇南徽县水阳镇两垭村群众正在管护西瓜幼苗(图)
  • 陇南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68万亩 实现产值2.53亿元(图) 陇南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68万亩 实现产值2.53亿元(图)
  • 油画带您看丝绸之路   2017甘肃省油画作品交流展6月27日启幕 油画带您看丝绸之路 2017甘肃省油画作品交流展6月27日启幕
  • “零分王” 6月9日资格审核结束 夜助老人好心的哥入围(图) “零分王” 6月9日资格审核结束 夜助老人好心的哥入围(图)
  • 武威天祝县大力开展“陇原巧手”培训工作 武威天祝县大力开展“陇原巧手”培训工作
  • 武威:飞播造林 绿化沙漠 武威:飞播造林 绿化沙漠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名
2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候补委
3   中共甘肃省委十三届一次全会举行 林铎
4   林铎主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 研究加
5   新一届甘肃省委常委集体与媒体记者见面
6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书记、
7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
8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
9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
10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