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兰高铁安全佳绩是如何创造的
原标题:宝兰高铁安全佳绩是如何创造的
6月2日,宝兰高铁开始进行拉通试验,标志着工程建设任务基本结束,即将通车运营。在4年多的施工期间,为了确保安全,建设者们运用自主研发的“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挖通273公里隧道,没有发生人员死亡,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安全答卷。
预防至少5起较大安全隐患
“围岩急剧变化,系统发出红色警报,我们赶紧撤出施工人员。5小时后,掌子面塌方……”回想起当时的惊险场景,中铁四局宝兰高铁甘肃段项目部总工程师刘爱武仍然感到后怕。
这一幕发生在2013年10月2日。此前一天,中铁四局承建的宝兰高铁魏家嘴隧道进口正在紧张施工,23名施工人员和两台挖掘机、一台装载机在里面作业。16时许,刚投入使用不到一个月的“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出红色警报——系统数据显示隧道一处拱顶围岩变化达17.9毫米,超出10毫米的红色预警设定值。根据预警信息和现场情况,20时35分所有人员和设备撤离现场,到了2日凌晨1时32分,发生了塌方事故。
“要是按传统方式量测,很可能会耽误撤离时间,造成人员伤亡。”刘爱武介绍说,过去量测工作先由技术人员拿钢尺现场采集数据,记录在纸上,回到项目部后再把数据输进电脑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异常,第一反应是怀疑采集人员操作失误,因此要重新采集和分析,等到确认存在异常时,至少半天时间过去了。
宝兰高铁是我国“四纵四横”高铁主干网的“最后一公里”,全长401公里,桥隧占全线总长的93%,其中隧道72座、总长273公里。
记者从负责甘肃段工程建设管理的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了解到,在4年多建设期间,这套系统累计预防了包括魏家嘴隧道在内至少5起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较大安全事故,全线隧道在施工中,没发生1例人员死亡事件。
突破隧道施工安全薄弱环节
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史克臣介绍说,研发这套系统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围岩量测是隧道施工安全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并突破传统模式;二是宝兰高铁沿线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面临的安全风险很高。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宝兰高铁项目设计总工程师郭俊奇说,宝兰高铁穿越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秦岭以及黄土高原,隧道以软岩地质为主,施工中发生变形、塌方的安全风险极高。
对此,甘青公司与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研发人员之一、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峰介绍,系统实现了“现场数据采集、实时传输分析、动态监控预警、分层分级管理”等功能,其优点包括覆盖至每个工点、杜绝人为干预和造假、实现及时分级预警和处置等。
提升我国隧道施工安全水平
2013年9月5日,“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宝兰高铁投用。刚过半个月,就见到效果。当年9月21日,在甘肃定西境内的徐家川隧道出口一处工点,系统发出红色预警,施工人员迅速采取停止掌子面开挖、增设竖撑、斜撑等紧急措施,消除了危险。
“隧道施工中发生坍塌,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但及时观测到围岩变化,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安全。”徐家川隧道施工方中铁二局宝兰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周仁说,系统由全站仪采集数据,运用互联网并通过蓝牙技术上传到后台,后台专家系统即时分析出结论并向客户终端推送,业主、监理、施工等相关人员用电脑或手机,可以实时查看。
史克臣说,这套系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被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全路推广,提升了我国隧道施工安全水平。(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王衡 新华社兰州电)
相关新闻
- 2017-06-03宝兰高铁开始全线拉通试验 预计7月开通运营
- 2017-06-03宝兰高铁启动 宝鸡到兰州动检车用时1小时42分
- 2017-06-03宝兰高铁进入全线拉通试验阶段 预计7月初正式开通运营
- 2017-05-19H5|神秘的宝兰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