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闪店”莫让消费者权益也“闪了”
“喜茶”的热度尚未退却,“丧茶”从愚人节玩笑变成新闻事实。日前,网易新闻和饿了么合作在上海开了一家“丧茶”店,从4月28日开始营业,到5月1日结束营业,总共加起来才开了4天,且每天都限量供应。这一事件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再一次让“快闪店”窜入大众视野。(5月3日《南方日报》)
千篇一律的店面、步调一致的销售模式,让消费者很容易腻烦。但“快闪店”不同,它的卖点是文化,是创新,是新奇和另类,且没等消费者反应过来,它早已闪得无影无踪。喜欢尝鲜的年轻人本来就容易对新生事物趋之若鹜,再加上商家采取限量供应等措施,消费者稍有迟疑还赶不上趟,更增加了吸引力。
“快闪店”也是商家进行自我推销的模式。它本身能赚多少钱尚在其次,但它营造的话题,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增强某种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此外,“快闪店”能在短期内吸引许多围观群众,聚集大量消费者,并将他们迅速变成粉丝,成为某种品牌的潜在客户。“快闪店”对社会也存在诸多益处,它不仅缓解了实体零售同质化的问题,而且在淡旺季分布上,可与其他长期店面形成互补。
正因如此,“快闪店”一经出现,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议和追捧。种种迹象表明,“快闪店”有潜力成为另一个商业热点。
然而,“快闪店”的成功在快闪,风险也在快闪。这类店面存在的时间短则一天,最长也仅半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十分不利于消费者维权。因为消费者发现问题或发现被侵害需要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段,“快闪店”或许已不知去向。即使“快闪店”背后的企业是固定的,但由于这类企业流动性很大,消费维权的成本必然大增。
“快闪店”的存在值得肯定,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有的监管和消费维权模式难以适应,假如这一模式得到进一步普及,就有必要研究出台针对性监管和维权举措,为其量身定做一个“笼子”,不能随着它的迅速消失,消费者权益也跟着“闪了”。
相关新闻
- 2017-05-04评论:“快闪店”莫让消费者权益也“闪了”
- 2017-05-03五一期间 甘肃省工商局12315系统共接收消费者电话1296件
- 2017-04-19一季度甘肃省工商局12315中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 2017-04-07兰州启动农资专项整治工作 消费者可拨打12365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