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专家考察手记|环子午岭考察之六:义渠王都深藏何处?(冯玉雷)
作者:冯玉雷(《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
27日上午参观宁县博物馆时间有两大惊喜:其一是偶遇德高望重的考古专家郎树德先生,近年来他多次参加我们组织的学术活动。叶舒宪、易华等先生均与郎先生相识,都对他充满敬意。先生曾说:“以镇原为中心的陇东高原是常山下层文化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2016年我们进行关陇道考察时到过位于镇原的常山下层文化名命地,在博物馆欣赏了大量该时期的陶器。今年初,王博文馆长联系我们,合作编辑出版一期镇原文物专辑。我将这些情况与先生交流,并从他那里首次学到识别戎人使用的“铲头鬲”,呵呵!
第二件惊喜是还原了误作为石斧的玉钺尊贵身份。这件玄色玉钺器形优美,温润,没有任何砍砸痕迹,显然是礼器而非工具。它堪与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的两件玉钺媲美。灵宝、杨官寨、宁县三地以鸳鸯玉质的玉钺、玉铲为媒介,通过渭河、泾河及其最大支流马莲河联结起来,像一条墨绿色项链,戴在子午岭南部及东部地区。
庙底坪遗址位于马莲河、城北河(古称大小延川交)、九龙河(九陵水,据传因公刘开始到古公亶父先周九个王陵墓所在地得名)及水磨沟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台地上,背山临水,视野开阔,确有王者之气。难怪公刘曾在此建邑,当地人也认为义渠王曾在此建都。有学者认为“义渠”系羌语,意为为“四水之国”。不管事实情况如何,毫无疑问,这里曾是多少种不同文化的重要舞台,遍地陶片足以说明问题。文物部门为保护遗址,栽了各种花树,清香弥漫,陶醉了。考古学家张天恩研究员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博士期间就常常背着干粮,乘坐班车时跑田野,现在虽然退休,但见了“田野”,立刻兴奋起来,矫捷似兔,在树林里寻找折射历史文化信息的陶器碎片。叶舒宪教授也捡到一些陶片,他请张天恩先生摆在地上,现场讲解:它们距今4000到6000年,分属庙底沟、仰韶晚、客省庄文化。历史文化如此丰厚,但同样具有深厚意蕴的名字“公刘邑”却被近代的“庙嘴坪”遮蔽。张天恩博士建议恢复原名。
下午前往正宁县途中,顺路考察了两处遗址。先是位于早胜原西头村中正在考古发掘的宁县石家墓地。这个遗址初步确定为春秋早期,出土文物显示为秦文化边缘,与北方草原与中原周王朝都有密切联系。队长张俊民研究员率领工作人员和当地农名工在烈日下作业,非常幸苦。博物馆考到的光鲜文物大多都是考古人员长年累月默默发掘、整理、修复,他们是伟大的文明碎片拾缀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殉道者,因为大量时间都献给了野外!
现场考察中,我与叶舒宪先生返回杏树下休息,谈话。忽然,易华兄像兔子一样从工地那头狂跑而来,卷起一道烟尘,近前,他满脸惊喜,气喘吁吁说:“张队长说了,允许我们看看出土的文物!我推测这里是马家塬之后的第二个重要春秋早期遗址,将有重大发现!很有可能进入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证明,这里也有常山下层文化存在。
据我了解,关于义渠王都城所在地,陇东地区目前有四种观点,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在孟家村。几经打问,终于找到遗址,天高地阔,禾苗青青,油菜花灿然。向正在劳作的当地村民胡志孝先生(67岁)了解,他说世代称其地为“城台”,传说中的“吃喝孟家城”(不知因何得名)方圆240亩,因为地势较高,又曾是王地,平常人不敢建房屋,人们仅仅种植粮食,发现过秦半两钱、铜剑、铜镜、箭头等,至于瓦片,“一车一车往出拉”。
从现代人的视角回望历史,混沌不清,但其发展都井然有序,“非虚构”,遗落在大地上的各类证据不管如何解读,都不能改变其本质。但我坚信,随着多学科专家、学者以及科学家的深度合作,越来越多的历史谜团将被解开,越来越多的误读将被还原!
相关新闻
- 2017-04-28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正确人生观兰州大学举行主题宣传活动
- 2017-04-28兰州小伙用动漫为创文助力 专访《榜样爸爸》漫画作者代鹏
- 2017-04-28金昌市2017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暨金川区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班开班
- 2017-04-28第十一次玉帛之路|“庙嘴坪”遮掩昔日荣耀 专家建议更名“公刘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