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访:在古典诗词中漫游与寻绎
原标题:尚书访在古典诗词中漫游与寻绎
《诗游记:我与古典诗词的一千零一夜》赵晓辉著 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3月版
赵晓辉祖籍山东胶州,生于甘肃兰州。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典诗词研究,间或写诗。著有《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及其阴性书写》《李清照: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另有诗歌、散文、评论散见于各类书刊。
春花坠枝,飞鸟投林,在古人那里每每会引发伤怀羁旅之忧思,这中间有着冥冥的感应,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时,感应是存在的。比如,去书店找一本急切想读的书,急着想打烊回家的女店员不耐烦地手一扬随口说,没有。你还是固执地来到书架前,站定,一抬眼,那本你想找的书就赫然伫立在密密麻麻的书缝里。
这本书是赵晓辉的《诗游记——我与古典诗词的一千零一夜》。
第一眼看到《诗游记》,你大概会立即联想到《西游记》。与书中无处不在的用典一样,不排除在取名时作者也运用了这个梗。赵晓辉以“鼹鼠”自况,应该是说自己在夜间读书写作的习性,这也是本书副题“一千零一夜”的脚注。在深夜,摊开一册古诗词,开始漫游与寻绎,间以自己的时光逆旅,恰似一场阶段性的迂回曲折的取经路途,经历过“梦中传彩笔”的神妙,也遭遇过“半面女髑髅”的惊悚。这一本她称作“詹詹小言”的诗词随笔,便是她这一路悲喜与共“诗游记”的正果。
全书共分为五辑,正如作者的行文风格那样,每一辑取名都格外古雅唯美:幽径屐痕、星汉浮槎、沧海遗珠、吟笺赋笔、翦灯心事。内文题目更是大多直接取自古诗词原句,或者对原句进行移植嫁接的再创作。看了目录排列你就会发现,显然,她在追求一种近乎强迫症的“有意味的形式”。
这一册古诗词鉴赏集子,既具备学院派的专业性,在中西文论间自如切换;也有着个人很浓厚的代入感,居家时日常的小情绪,或者校园里毕业季的即视感,都可以成为她介入一首古诗词的引子。如果中国瑰丽深广的古典诗词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宅院的话,这些引子就是那一双上面生了些许铜绿的门环,作者缓步上前,轻叩门环,门开了。这座深宅的门柱、廊檐、瓦片、屏风都成为她的解读对象,并且能时不时从庭院的积水里觑见自己的童年、青春……出入之间,是作为女性的敏感天赋、个人趣味的偏好与后天的学术训练相互成就的中国古典意义上的诗心或词心,达成西方批评语境中的“镜与灯”的效果。
值得一说的是,在古典诗词教学和批评之余,赵晓辉还是一个现代诗歌写作者。那些绵密悠长的极具现代感的句式,她不得不在微信转发时善意提醒朋友们把手机旋转横屏阅读,这样可以免于一句诗被机械分行的危险。但细读间,她诗歌中的取譬用喻及遣词造境,又会品出古典的况味来。诗评家张定浩在本书序言中针对赵晓辉学者兼诗人的背景谈道,“健全的知识结构,加之会通古今、中西兼涉的决心,可能也是今天的汉语诗人所应该具备的。”这是很高的褒扬,也是诚恳的期待。
赵晓辉:希望能写一点个人化的幽微深细的感受
兰州晨报:书中的篇目取题甚至话语方式都很古雅。你是何时开始专业性地进入古典诗词的?
赵晓辉:我对古典诗词的喜爱,始自童年时代,“垂髫我尚记当年”,我并无深厚的家学渊源,只是从小随父母阅读过零星的古典诗词,那时深宵清长,灯前细雨檐花落,父母教我背诵,我很早就被古典诗词里幽美要眇、顿挫有致的音节所感动,于是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于我而言,后来专业学习古典文学,也是自然而然,并非刻意为之。我读书兴趣比较多样,好读书但不求甚解,古今中外,凡所寓目者,有不可为藩篱所限者矣。专业学习古典文学,大约是在硕博士阶段,我的恩师尹占华教授、赵仁珪教授皆是典型的古典文学学者,品性高洁,其言蔼如,想来毕业至今,荏苒已十余年矣,有些愧对这锦瑟华年与恩师期望。
兰州晨报:能否谈谈这本书的缘起和写作过程?
赵晓辉:说到《诗游记》的缘起,我不是那种能一味写学术论文的人,光写论文肯定不能承载我的一部分小诗情和敏感神经,此种写法比较自由。此外,我对那种纯粹幽闭书斋的生涯很厌倦,也是个每天不写点东西就很难受的人,好像某种瘾没有过,故写什么不要紧,关键是写下去。章学诚评价孙星衍说他是借学问为藏息游休之地,写也是藏息游休,也是一种反抗,对我来说都能让我找到一点类似禅定和纸上建筑的感觉。虽非高厦广阁,但即使一点空亭晚照也会有意趣在其中。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在2014到2016年间写成的。当时有几个朋友,写小说的亢霖、周伟驰等几位朋友,一起为微信公众号写一些小诗评。一首诗应该怎么读?妙在哪里?诗的解读需要才学识力,是综合作用的结果,看似容易,但要转成新鲜,着实不易。我从解读作品中得到了很多快乐,如此积累了十来万字,再加上过去写的一些文章,这样就成了一本书。小说家黎幺当时在郎朗书房做编辑,他看见我写的这些文字,觉得怎样去读一首诗,而且能从比较新鲜的角度来切入一首诗,饶有意思且对读者是有用的。我自己有个体验,我们对惯知习见的古典诗词的传统可能有审美的惯性,习焉而不察,所以我自己在阅读这些诗的时候,是希望自己能写一点个人化的幽微深细的感受。
兰州晨报:本书的“翦灯心事”一辑,代入感更强,感觉是脱离了古典语境的前设放得更开了。不知你是否认同?前后写作时有没有体验的不同?
赵晓辉:这本书据内容厘为五辑,每辑名字都是我自己想的。“翦灯心事”这一辑写得更信马由缰一些,内容也更私人化,其名源自于姜夔词:“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我写了一点幽微心事,罗列了一些风物意象,它们是幽径屐痕,星汉浮槎,也是沧海遗珠,吟笺赋笔,更是翦灯心事。时代流转,风物永恒,类似《昭明文选》里赋的分类。写作体验上都差不多,茫茫忽忽,不觉昼夜,很像张华《博物志》里写的浮槎故事,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非常优美的故事,引起了我很多想象,我觉得写的过程就像星汉浮槎,接通了人间天上的界限,我向往那样一种虽然幽闭,但是又可以就地神游的胜境。
兰州晨报:在这本书中,发现你在诗歌解读中有不少中西比较批评。诗歌批评如此,诗歌创作上,你也曾提到当代诗人“铄古铸今”的问题,那么,当代诗歌创作如何接近甚或达到这样的状态?你在从事古典文学教学的同时,也进行新诗创作,可否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
赵晓辉:“铄古铸今”已经有很多人说过,我只不过顺着思路略说了点所思所感而已。怎样达到这样的状态?我做过一些尝试,但更多的是“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的茫然。在写诗方面,我自觉非常失败,迄今为止,自己稍稍满意的也不过十来首。教书,论文,写诗,以及当妈妈,哪个都需要竭尽全力。事实上,每个诗人的写作都有诸多困难,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事,个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也。晋人《子夜歌》云:“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写诗如漆黑之夜的摸索,我总在怀疑那些一味气足神完、声音响亮的人或许是可疑的。“铄古铸今”也许是伪命题,也并非解决方案,但我觉得诗人至少应该有种从陈规俗套中挣脱出来的勇气,以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意识。
兰州晨报:我们知道今年初央视的一档节目“诗词大会”很火,一度引发了公众对古诗词空前的热情。快到“4·23世界读书日”了,可否推荐一些你认为在古诗词解读方面有营养的书目?
赵晓辉:在古典诗词解读方面的书目?这类书其实不好列举,古典文学的传承研习讲求熟诵涵咏,应该多集中精力阅读经典原著,而解读文字已属第二要义的内容了,这类也可以读,如顾随论诗、俞平伯《读词偶得》、林庚《唐诗综论》等,都有精彩的阐说。在某段时间内,我会集中阅读一些别集的经典注本,在这类书上花的时间比较多,而当代人写的诗词解读读得不多。诗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某种沉吟细想中,我与喜爱欣赏的那些名字:屈原、陶渊明、王维、杜甫、李商隐、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国维、顾随、废名……以及他们背后隐现的文字,有过寂然凝虑,视接神通的素心之会。
文/兰州晨报记者 张海龙
相关新闻
- 2016-11-12尚书访 ——时代主题中的历史重述
- 2016-06-05【甘肃文化】尚书访:一本当代小说中的古典“套路”
- 2016-05-21尚书访:尔雅的生活“姿势”与叙事“花招”(图)
- 2016-03-26尚书访:走进宋朝的历史现场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