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中的商机—庆阳市宁县杜岭村群众加工马尾笤帚发展“手工经济”
原标题:传统手艺中的商机
-陇东报/掌中庆阳记者 张建林 通讯员 曹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曾经记忆中的老手艺,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如今,在宁县焦村镇杜岭村,还继承着这样一门老手艺——缚笤帚,村民把传统的手工业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在继承这门老手艺的同时还找到了商机,为家里赚取了一些收入。
杜岭村地处焦村镇以西,南与和盛镇毗邻,外出务工和农业种植是这里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冬闲时节,村里多数家庭又操起缚笤帚这门老手艺,把一捆捆马尾高粱穗变成商品。现年47岁的村民杜守琪,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从14岁就开始学习绑笤帚,绑了三十多年。承包了别人十几亩地,每年种三到五亩马尾高粱,媳妇在家里种地,我十月份打工回来,赶春节前把这些高粱穗全绑成了笤帚,孩子开学前把绑好的笤帚卖了,这样既补贴了家用,也打发了闲时间。”杜守琪说。
庆阳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笤帚这一清扫工具不能不说是智慧的产物,数百年来一直是当地农民生活的必备品。“马尾笤帚比超市的芦苇和塑料笤帚更实用,是农民缺少不了的。咱们农民可以用它扫砖地、土地,而芦苇和塑料笤帚只能扫地板。”杜守琪介绍。
杜岭村耕地面积广,每年立夏以后,家家户户除了种植其他作物以外,再种上几亩马尾高粱,作为制作笤帚的原材料,等待入冬以后,再加工成笤帚,为家庭带来更多的收入。
“每把笤帚批发价不等,大的卖六到八块钱,小的三四块钱。一亩地大概能绑500把大笤帚,可以净收入2000元左右。”杜守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作为手工制品,品相、质量尤为重要,这也是检验一个手艺人的标准。如何把这些原材料变成质量上乘、品相端正、在市场上受消费者青睐的商品,这都是从事手工业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绑笤帚既要讲究样式美观,又要结实耐用,笤帚头要排布均匀,把儿要光滑整洁。”杜守琪拿起一把笤帚向记者解释。
像老杜这样,把缚笤帚这一传统手艺作为家庭一项收入的人,在杜岭村不在少数。同村的杜守信,则是这一传统手工业的最大受益者,近几年,他不仅自己加工,还搞批发,做起了笤帚生意。“我现在不光自己绑,而且还带动全村人绑,不光零卖,还做批发,把周边群众绑的收购回来再卖出去,虽然利润低一点,但是销量比较大,一年能收入四万元左右。”杜守信告诉记者,近几年自己的生意很好。
如今,在杜岭村从事笤帚加工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使这门老手艺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又为群众增加了收入。
杜岭村支书杜绪和介绍:“我们村有326户1360口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村民就有绑笤帚的传统,每年村上马尾高粱的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全村有80多户都在绑笤帚,其中,有41户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全村笤帚每年可收入120多万元,给我村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关新闻
- 2017-02-23庆阳宁县:人勤春来早 果园剪枝忙(图)
- 2017-02-23庆阳市华池县: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
- 2017-02-23聚“零”为“整”集中财力办大事—庆阳市庆城县2016年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综述
- 2017-02-23庆阳市宁县:17.88亿元资金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