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石窟保护在和时间“赛跑”
原标题: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石窟保护在和时间“赛跑”
敦煌壁画资料照片
据新华社电“敦煌石窟文物总有一天将全部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缓它的‘衰变’。”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19日在成都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保护”是敦煌永恒的主题
王旭东提出,任何一个物质到一定时候都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敦煌的“消失”不可阻挡。敦煌的保护者和研究者希望延缓敦煌衰变的速度,让它能够比较长久地留下来。
“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这些壁画、彩塑是一些泥巴、草、矿物颜料、动物胶制作出来的,都是非常脆弱的,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要和时间‘赛跑’。”王旭东说。
王旭东告诉记者,敦煌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文物本体,还要将文物的信息、环境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比如我们对大环境的保护也非常关注,我们保护范围非常大,南北30公里、东西10公里,因为莫高窟是赋存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间的。”王旭东举例说。
王旭东谈到,像莫高窟这样的世界遗产,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在保护,保护的团队、保护的手段不断加强,但是保护技术的研发是很难的。
“所有科学技术都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找到用武之地,但是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跟相关领域科学家一起合作,形成适合于壁画彩塑和其他相关文物保护的技术。”王旭东说。
敦煌逐渐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壁画空鼓、起甲、崖体风化、坍塌……
1991年,年轻的王旭东来到敦煌工作。看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给文物造成的损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抢救”敦煌的工作中。
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文物的病害得到了控制和改善。现在,敦煌文物保护中,起甲壁画修复、壁画脱盐、空鼓壁画修复等保护流程都形成了规范,敦煌从抢救性保护逐渐过渡到预防性保护。
据了解,目前敦煌的预防保护包括安全防范、监测预警、数字化三个方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数字敦煌”系统。
“在多年的保护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日常管理、日常监测、日常维护比主动干预更重要。”王旭东说,敦煌所有开放洞窟和重要洞窟都安装有传感器,用以监测莫高窟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变化,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定点定时监测大气颗粒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并实时传送至监测中心,一旦发现相关指标超过阈值,这个洞窟就将暂时关闭。
敦煌研究院今年将设计“深度游”项目
在保护的同时,敦煌研究院将强化敦煌石窟服务社会的职能。王旭东在采访时透露,敦煌今年将设计特殊的深度参观或学术考察项目,在旅游淡季让特别喜欢敦煌艺术的公众和专业研究人员能够长时间、近距离观摩研究敦煌艺术。
“这个开放的概念就是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给观众或专业研究人员更多时间,可以近距离地观摩学习。”王旭东说。
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目前很多人在参观旺季到敦煌都只能参观8个洞窟,且都是远距离的“走马观花”。在王旭东看来,敦煌石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应该提供条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中。
“只保护是不行的,我们博物馆或者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要有这样的胸怀,把学术资源充分分享出去,这是我们的使命之一。”王旭东说。
相关新闻
- 2017-02-21临夏州筹备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
- 2017-02-21敦煌市浮尘天气能见度小于4000米
- 2017-02-213月15日至5月25日敦煌机场将关闭
- 2017-02-21敦煌石窟保护在和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