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唤醒春天 金昌记者记录社区“三单”的故事
原标题:“三单”的故事
你听过“点单”吗?你是不是以为“点单”就是在餐厅点菜,或者是叫外卖?如果这么想,那你就错了。
这儿说的“点单”,是金昌市河西堡镇昌河路社区推出的“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党建品牌。目前,该社区已通过各种途径接到居民“点单”200多起,志愿服务站整理“派单”、党员“接单”提供服务100多次,联系专业服务点提供服务10余次,有效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微心愿”墙上的纸条
昌河路社区党务公开栏里,有个“微心愿”墙。
居民均可在“心愿墙”上表达自己的诉求、提出希望,社区有专人负责对居民心愿收集整理,形成居民心愿“点单”。
一次,“微心愿”墙上的一张小纸条,牵动了社区书记蒋淑娟的心。纸条是马中发老人以孙子马生锋的名义写的:父亲因车祸死亡,母亲带着女儿回到了武威老家。爷爷年迈,家里生活困难,能不能为“孤儿”马生锋申请每月享受600元的生活费?
接到纸条“点单”后,网格员孔庆梅立即对征集到的信息进行核实,入户马生锋家里进行走访。由于马生锋的母亲在世,不符合孤儿的规定,但马生锋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可享受低保。一个多月时间,马生锋领到了低保金。
马中发老人激动地说:“我只是想写张纸条试试,没想到社区就帮助我孙子办上了低保,很感谢社区工作人员的真诚服务。”
电话里的求助者
一次,蒋淑娟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求助:本人有病,已无力照顾脑瘫女儿的起居生活,能不能帮我找一个保育员,费用我自己负担。
求助者杨丽娟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蒋淑娟很熟悉。杨丽娟曾因多年照顾生病的丈夫和脑瘫的女儿,获全市道德模范称号。老太太一直很要强,在丈夫和女儿生病期间,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一直参加体育锻炼,还获得镇上举行的乒乓球比赛冠军。
杨丽娟求助,肯定是遇上了难事。蒋淑娟立即带上社区的残疾人专干和网格员到杨丽娟家中入户,发现杨丽娟病得很重,已无法正常照顾女儿的生活。蒋淑娟立即安排居民小组长,为杨丽娟寻找了一个合适的保育员。
“社区内留守老人较多,大多腿脚又不方便。在昌河路社区,老人需要买米买面的时候,就会打电话让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帮忙。”蒋淑娟说。据了解,昌河路社区将辖区划分成15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了15名党员志愿者以及热心居民,每个小区都有2个“爱心”超市和1个粮油店,社区与超市和粮油店签了协议,允许志愿者先拿东西后付账。
目前,昌河路社区的老人们都知道,只要电话“点单”,就会有党员上门服务。
外出者微信缴费
去年11月,昌河路社区工作人员王爱萍在整理社区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费的相关材料时,发现居民王有花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费尚未交纳。王爱萍便通过微信联系王有花,帮其交纳了1000元的养老金和150元的医疗保险费。
王爱萍告诉记者,早在三年前,她就添加了王有花的微信。王有花在成都打工,家里没人,很多事不方便。王有花经常忙得忘记交纳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费,她都会提醒王有花。王有花通过微信把钱转给她,她在交完钱后会将发票的照片发送给王有花,并叮嘱王有花回来的时候记得把发票带上。
“社区居民的资料我们这都有,他们的微信号就是电话号码,现在微信的功能很强大,很多人都通过微信‘点单’,让我们替他们交医疗保险啥的,我们也会主动联系有需要的居民,帮他们办一些简单的事儿。我们还有QQ群,我们经常在群里发一些有关的新政策,方便居民了解。”王爱萍说道。
“不论以何种方式点单,总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方便群众。”昌河路社区书记蒋淑娟说。“三单”服务模式中,“点单”有多种方式,居民可通过社区“微心愿”墙、电话、微信、QQ群等进行点单。如果有的人不好意思说,就会写个纸条贴在“微心愿”墙上。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会通过上门走访、集体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开展调查摸底,主动了解居民需求。
据悉,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河西堡镇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昌河路社区结合全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开展,拓宽为民服务渠道,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打造了“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党建服务品牌,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及居民群众的好评,获得市级2A级党建品牌。(记者 运主伦 实习记者 仲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