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要搞清本土文化的本真——访文化旅游专家把多勋
原标题:旅游发展要搞清本土文化的本真
——访文化旅游专家把多勋
兰州日报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把多勋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重大社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同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专家,兰州市旅游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333,555人才创新工程人选。长期从事旅游经济学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发表各类论文和文章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省部级和学校各类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我们命运的方向不是享乐也不是受罪,而是进步,在每个今天都比昨天更进一步。”这是西北师大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把多勋大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这句简单的话无形中却成为了他学术人生的清晰写照,不断跨出新的研究领域却不断的取得新的成绩。从小倾心文学的他在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中笑对风雨、不断成长,时至今日的他更是用饱含着心血的丰富研究成果,一次次服务于甘肃文化的发展,在岁月的历练中不断勾画着文化繁荣的美好蓝图。
把多勋少时就对中文特别感兴趣,初、高中阶段他自己写的散文、诗歌作品足足有20多万字,写满了好几个厚本子。1980年,上高中的他因为十分偏好文学,在班上办了一个颇有特色的小刊物,这份爱好甚至影响了高考,不过最终还是考进了西北师大。
“1981年,我考上了西北师大政治系,但是当知道自己分配到政治系时,我一度起了不想去读书的念头,甚至想重新考一个学中文的大学。”把多勋告诉记者:“后来,我当时的高中语文老师张懿为此事被我父亲请到了家里,毕竟家里觉得好不容易考上个大学,轻易放弃太可惜。张懿老师告诉我,在中国是文史不分家的,虽然你上的是政治系主要以哲学为主,但是从文化的总体概念上来讲其实都是一回事。听了这句话,我才打消了重考的念头,坦然来到学校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1985年毕业的时候,作为优秀学生留校任教,但是人生中第一次迈进社会的转折却也经历了一个小小的挫折。”把多勋说:“当时,我特别想留到热度正高的政治系,因为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后我认为,哲学应该是文化的最高境界。但是,最终却把我分到了经济学教研室。当然,说白了也不能怨别人,实际上主要还是因为我当时得了‘优’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甘肃省乡镇企业产业高度化与结构优化研究》就是针对经济发展的。”
2012年,把多勋主持中国丝路旅游产业发展高端论坛。
“我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也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塑性很强。”当时年仅21岁的把多勋很快便做通了自己的思想工作,到经济学教研室工作。
2000年,西北师大开始了由校、系、教研室三级建制向校、院、系三级建制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院基本都以原有的系为基础成立,但当时学校领导却高瞻远瞩的将旅游学从历史系拿出来单独成立了全新的学院。
“这充分预见到了未来甘肃文化旅游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把多勋告诉记者:“10月份,旅游学院正式成立,次年5月份我从政法系离开正式任命为旅游学院副院长,也是唯一一位业务副院长。当时,加上办公室主任学院整个管理成员只有4人,从此我便开始了旅游学的艰苦创建工作。”
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把多勋不仅先后成功设计了涉外旅游、旅游英语、旅游日语3个学科方向,后来还经过深思熟虑后为学院新增了第四个学科——国际文化交流。当时,这一学科的提出在全国都是先例,另一人是湖北大学的郭教授,二人携手将这一个学科成功打造为了校内的本科专业。2005年,这个全新的学科在西北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开始正式招生。
“筹备之初,当我与郭教授第一次因为共同的目标在武汉见面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我至今难忘:‘吾道不孤啊!’我们二人这次深入地交流,为之后联合申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忆起当初的这一幕情景把多勋感慨不已:“当时我就想,未来中国社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将得益于改革与开放两方面,要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进步的崛起,我们的文化一定要走出去,还要把世界上优秀的文化请进来。这种在国际范畴的文化交融与碰撞,一定需要大量以国家层面为文化交流基础的专业人才,而人才培育则是必须要先行的。这便是我筹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初衷。”
2008年6月,作为旅游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和见证者,把多勋正式接下了老院长退休后留下的重担,成为了学院新的掌门人。“到2012年我已正式接任院长过了4年时间,西北师大又将原来成立的18个学院进行了重新拆分,我一手筹建成功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与文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被重新整合,全新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虽然因为从筹备到兴盛投入了无数的心血,对这个学科我真心是舍不得,但如今能够独立成院也更是对我当初的选择是一种极大的肯定,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经济社会发展不理想,那么我们能不能‘反弹琵琶’,把我们丰厚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内容的现代旅游产业,这一定会成为甘肃今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方向,这也意味着文化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里迫切需要发展起来的经济版块。”把多勋告诉记者:“为此,我不仅在学院里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于2014年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成立了新的硕士专业二级学科——文化和旅游,当时这在全国都是独一份的专业。”
2015年,省委宣传部在全省建立了5个大的社科研究中心,除了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外,唯有把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中心放在了西北师大并由我们学院承担。这是因为2015年、2016年,在把多勋的带领下,西北师大旅游管理学院为省上做了很多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正式搭建起了服务于全省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平台。
“社会发展到相当层次后,就一定要研究自己的文化,搞清楚自己文化的本真,旅游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以下简称华创区)正式公布后便将把多勋纳入了专家库成员的名单中,这又为他投身文化建设提供的新的平台和机会,他说:“而推动我将研究重心进一步向文化偏移的动力便是‘华创区’,这是对甘肃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宝库地的最大肯定,是当时省委、省政府对甘肃文化未来发展正确认识的体现。”
于2015年年底完成,2016年正式通过并实施的兰州都市文化圈规划纲要,是对把多勋带领的旅游管理学院研究团队一次真正的历练,历时两年的筹备、调研、打造不仅是高校服务全省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更是多年对文化研究积淀后的成果。期间,把多勋先后前往了上海旅游学院、深圳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学院、北京大学调研取经,得到了花建、王慧敏、李凤亮、陈少峰教授的鼎力支持和倾力配合,全面深入考察了上海、深圳、北京三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与经验教训,为规划纲要的科学性、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肃是文化的富矿,空间设置十分理想,每两、三百公里便是一座城池。”说起他心中的构想时,把多勋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从东到西各类文化的品相保存十分完好,既有彩陶文化、石窟文化,又有精美壁画和雕塑文化,文化之厚重无可比拟。我认为,甘肃需要率先建立两个廊道,从纵向来说就是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从横向来说,就是包括庆阳、平凉、天水、陇南陇东南四市的寻根文化与农耕文化旅游廊道。两条廊道的地理交叉位置,已经在地图上形成了甘肃文化发展的一个‘飞机模型’,丝路文化好似机身,寻根文化好似机尾,而两个机翼则一个是往西南延伸的黄河文化,一个是往东北方向延伸民族文化。这总共四条廊道的建设,恰恰象征和代表了甘肃文化建设的腾飞。”
把多勋认为:“我们有最大优势,因为甘肃有着全人类共同的记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汇对今后甘肃文化发展的架构起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对这里有着发自内心的向往。当然,文化没有旅游作为载体也无法实现快速发展,若要推动我们的文化进一步走向外部世界,最终落脚还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
“只要身体健康,我将依然无悔地行走在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道路上,为全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情绪平静后,把多勋不由自主的回味了自己的学术人生:“当前还有一个最大的任务就是锻炼、凝练好我的队伍,因为如今我们已经需要让更多的优秀青年走到台前,在承担更重担子的同时在不同研究领域组成两到三支好的团队,这样才能满足服务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为此我将付出所有的心血。”
采访的最后把多勋感慨地说:“我们一直在路上,既不能退步也不能停止,只有继续前行才是人生的使命。”
目前,把多勋还主持着国家科技部重大招标项目的子项目《甘肃黄河文化的产业转型研究》,他将于7日启程前往河南、山东,用一周时间对黄河文化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好充足的准备。
相关新闻
- 2017-01-04陇南市康县花桥村景区荣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2016-01-18【甘肃两会】政协小组会议召开 委员建言甘肃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