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字定盘“新”字显进——2016年甘肃省经济工作述评
原标题:“稳”字定盘“新”字显进——2016年全省经济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 沈丽莉
在“十三五”规划的宏伟开局中,2016年即将过去。
回眸2016年全省经济工作,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奋楫前行,有压力,更有动力;有成绩,更有希冀。
这一年,面对机遇与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不忘初心,历险克难,一直奔走在“赶考”路上,年初人们脑海中的无数个问号,如今一一变成圆满的句号: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符合年初预期,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缓中趋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构成了2016年全省经济工作的“大势”。
我们通过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谋后动,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制约经济发展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如何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实现既定目标?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省委省政府深思熟虑,先谋后动,早在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上就作了精心部署,仔细安排。
症结在供给侧,关键在结构性,出路在抓改革。省委省政府给出的答案明确且肯定,必须以结构性改革催生现代供给新体系,支撑和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目标逐渐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毫不迟疑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
年初经济的“倒春寒”曾让很多企业在市场中感受到阵阵寒意,部分规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产能过剩尤为突出,矛盾重重、困难如山……
登高望远,省委深知“弈棋之道,布局为先,审局者胜”的道理。谋定而后动,动就要迎难而上、立竿见影。
克服重重阻力,排除种种困难,8月末,酒钢集团主动关停其所属子公司酒钢宏兴榆中钢铁公司一期两座420立方米高炉和两台40吨转炉,压减生铁产能100万吨,粗钢产能140万吨,并切断拆除水电气供应,拆除动力装置,封存冶炼设备,下决心不再恢复生产。
酒钢集团的例子是我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
酒钢之举,体现了他们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决心,为全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作出了示范。
“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年以来,我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立足钢铁煤炭行业主战场,以首战必胜的信心决心,有力有序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
——截至目前,已经压减48处427万吨落后煤炭产能、160万吨生铁产能、144万吨粗钢产能,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先后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组的肯定。
——去库存方面,截至9月底,全省商品房可销售面积预计消化周期下降到19个月,规上工业企业产品库存同比下降23.4%。
——补短板方面,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在100个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在1641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提前半年实现了贫困村动力电全覆盖,197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工率达94.59%。1月至9月全省水利、环境和教育、卫生、社会等领域投资增速都在45%以上。
2016年11月28日上午11时30分,随着由贵阳飞抵兰州的MU2190航班平稳降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标志着兰州机场正式跨入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今年以来,我省3大空港和3大陆港建设进展顺利,国际产能合作平稳推进,成功举办第22届兰洽会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这一切都是我省持续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13685”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的积极举措。
今年,我省更加注重发挥消费对于稳增长的基础作用,深入推进“十大扩消费”行动,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趋向稳固。
稳中有进,项目引擎夯实基石
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小、欠发达的省份来说,稳增长、转型升级始终是甘肃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于我省转型发展而言,这是一场历史性、全局性的战略布局。“3341”项目建设工程为过去5年来甘肃转型发展刻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今年也不例外,项目建设这块“压舱之石”对稳增长至关重要。
盛夏酷暑,沙场点兵。在今年6月以“看优不看劣”为主题的高层次、大规模的全省项目建设观摩大检阅中,省级领导分头亲临项目建设现场,检查督促,分析交流。从共识到行动,“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意识注入到了每个项目建设的始终,汇聚起了巨大的推动力,建设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当下的甘肃大地,凝心聚力抓项目已成为发展共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的新项目好项目在陇原大地遍地开花。
革命老区庆阳,既是传统农业区,也是石油、煤炭等资源富集区。全市重点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和区域首位产业进行综合研究谋划设计,建立了“三年滚动计划”动态项目库,储备各类建设项目1363个,投资4269.11亿元。其中在文化旅游方面,今年一次性谋划实施产业项目118个,规划总投资278.9亿元。
从临夏折桥至定西红旗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到布楞沟流域整体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从大夏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到引黄济临供水工程……放眼临夏回族自治州,这片曾被称为“旱码头”的大地,处处洋溢着项目建设的勃勃生机。今年,全州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748个,总投资1491.8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511项,占总数的68%。
武罐、成武、十天高速建成通车,全市3201个村全部通水泥路,通畅率达100%。如今,穿行在陇南,一座座大桥飞跨江水,横亘的天堑正在因公路、铁路的快速建设变为通途。
前三季度,革命老区庆阳市、民族地区临夏州、贫困地区陇南市生产总值增速分别达到8.8%、8.5%、8.2%,分别居全省第1、3、5位,这在多年都是少有的,其中项目建设的助推力功不可没。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对接国家“7+4”项目工程包,持续推进“3341”项目建设工程,通过项目观摩活动,倒逼和促进各地各行业加大力度上项目、扩投资。截至目前已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3.4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355.6亿元,成功签约PPP项目84个、吸引社会资本投资639亿元。
深化改革,激活旧动能培育新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动力从何而来?对此,省委明确提出要靠改革推动、创新驱动。
向改革要动力。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减免税款8.82亿元;
——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兰州、张掖、白银、定西和兰州新区开展企业投融资项目承诺制试点;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全省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均达到30家;
——完成省属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13户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
——加大“放管服”改革推进力度,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20项,全部公布省市县三级权责清单;
——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成“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两证整合”改革任务;
——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系统,实现省市互联互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向创新要动力。
在环环相扣、逐步优化投融资政策服务和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下,“双创”作为驱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在陇原大地成燎原之势。
全省涌现出100多家众创空间,200个创业就业孵化平台,34个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覆盖全省的孵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1至9月全省新增私营企业4.98万户,同比增长31.75%;新增个体工商户13.24万户,同比增长6.3%;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工业设计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西部创客节高峰论坛等活动不断举办,全民创业创新的激情得到空前激发。
继续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积极引导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新材料等国家参股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和省级创投基金投入新兴产业,累计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30多亿元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达58家。在政策措施扶持和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下,1至9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615.3亿元,同比增长11.9%,占GDP比重提高到12.9%。
民生“大礼”,兑现一份份庄严承诺
发展的目的,就是全民共享。
如若将全面小康社会比作一幅锦绣华章,民生无疑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共享无疑是最温暖最有分量的主题。
解决大病医疗、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街道硬化、村村通电、标准化卫生室……这是一份份民生“大礼”在多个领域多个层次的“投递”,也是陇原群众期盼许久的福音,更是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城乡居民门诊慢特病全部纳入大病保险报销范围,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3季度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16%,城乡社保体系进一步健全,前11月全省监测的2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年末,晒一晒这一年的“民生清单”,就会发现我省正在用真金白银打造民生幸福,民生幸福已成为发展的助推器、优化器。
2016年前11月,全省财政民生支出2185.7亿元,同比增长8.9%,占总支出的78.8%,10件为民实事基本完成。
让百姓的“获得感”更有分量,衣食住行、生老病养,便利安全、公平公正,每一个维度都折射出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砥砺前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岁末回首,一帧帧场景、一组组数据,都积蓄起全省经济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的强大势能。
值得欣慰的是,我省为“十三五”开局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