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渝铁路线堪称“地质博物馆”
原标题:兰渝铁路线堪称“地质博物馆”
兰渝铁路甘肃段陇南白龙江3号特大桥。记者 房毅 摄
中国甘肃网12月27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谭安丽) 兰渝铁路是中国人民的“争气线”,其地质极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建设管理跨度长,面对前人未涉及的工程地质领域和工程施工禁区,兰渝铁路公司在极其复杂、外国人认为不可能修建铁路隧道的地质条件下取得了突破。
铁路建设的“地质博物馆”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这个项目进行研究、勘探,50年间针对兰渝线的专题研究多达四五次,曾经中外的专家在研究完这条线路后,都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兴建的可能性,难度太大。”兰渝铁路总设计负责人黄彦彬告诉记者,兰渝铁路所经地区地震、暴洪、泥石流灾害多发,号称“地质博物馆”。全线存在着四大高风险隧道群,其代表隧道为桃树坪、胡麻岭、木寨岭、新城子等隧道。以前的技术,这么长的隧道建设是不可能的。
“进入20世纪以后,铁路修建的设计技术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才有资金和技术完成这条线的修建。”黄彦彬说,8年来,铁路部门联合国内11所科研院校,联合攻关,逐步摸索形成一套有效的办法,突破了两大世界级难题,克服了各种技术难题,首创西秦岭隧道TBM修建技术,应用达到月推进842米的隧道开挖速度,开创了亚洲的新纪录。
兰渝铁路穿越区域性大断裂10条、大断层87条,所经地区地震、暴洪、泥石流灾害多发,号称“地质博物馆”,是我国在建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长大干线铁路,也是一条施工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铁路。全线存在着四大高风险隧道群(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隧道群、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群、高瓦斯隧道群、岩溶突泥突水隧道群),其中甘肃境内地质最为复杂,尤其是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地质和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地质极大地影响了隧道的开挖和掘进,其代表隧道为桃树坪、胡麻岭、木寨岭、新城子等隧道,设计、施工在技术上存在巨大的挑战,导致安全风险加剧、工期风险加大。
桥隧比占全线的90.3%
岷广段(兰州局管内)共有桥梁63座,总延长33.730km,隧道41座,总延长215.620km,桥隧比占全线的90.3%,正线路基长度26.840km。
西秦岭隧道西秦岭隧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境内,属秦岭高中山区,隧道最大埋深约1400m。隧道为两座单线隧道,全长28236m,为兰渝线第一长隧。隧道进口段采用钻爆法施工,出口段采用直径为10.23m的TBM(敞开式硬岩掘进机)施工。该隧道地质情况极其复杂,进口段穿越F6、F54、F55断层带;出口段采用TBM独头掘进,距离长达15公里。该隧道已于2015年12月完工。
白龙江3号特大桥白龙江3号大桥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境内,全长10903m。该桥桥高22m,T形空心桥台,圆端型桥墩,钻孔桩基础。该特大桥下部主体已于2012年12月完工,架梁已于2013年5月完成。
铁路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杰作
兰渝铁路(岷广段)线路由北向南分别经过黄土高原、秦岭高中山区及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三大地貌单元,跨四大气候区,即黄土高原中温带干旱气候区、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秦岭高中山区北亚带湿润区和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区。受降雨、地质、地貌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甘肃境内沿线水土流失严重,川渝境内沿线水土保持较好。秦岭高中山区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沿线划定了较多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甘肃境内的有,岷县双燕省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环境保护要求,结合线路、地质、桥梁、隧道等专业技术上的要求对沿线环境敏感区域的线路走向进行了多方案比选,并且与沿线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进行了咨询和反复沟通,兰渝铁路工程贯通方案采取了保护措施,线路主要以桥隧形式穿越,采取了尽量少占用保护区内土地、少破坏植被等措施,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相关新闻
- 2016-12-27兰渝铁路线堪称铁路建设的“地质博物馆”(图)
- 2016-12-25张掖湿地博物馆成为甘肃省第二个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 2016-12-22甘肃将新建200个以上“乡村记忆”博物馆
- 2016-12-21张掖湿地博物馆成为我省第二个国家环保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