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岁月, 一个上海人援兰60年的记忆(图)
原标题:无悔岁月,一个上海人援兰60年的记忆
讲述人杨彙臣1956年上海援兰人
离开上海时的合影
1957年在兰州兴隆山旅游
当年,支援兰州的批准书
兰州故事微信公众号
中国甘肃网12月3日讯据兰州晨报报道(记者王文元) 12月2日,是一个寻常的一天。然而,对于今年已经86岁的杨彙臣来说,却是他终身难忘的一天。60年前的12月2日,风华正茂的杨彙臣和他的48位同行,告别上海繁华的大都市,坐上了通往兰州的火车,开始了他们人生中一段新旅程。
兰州是国家一五计划中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但却是一个交通不便、遥远而偏僻的地方。从1955年到195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路建设大军汇集兰州,建设国家重点工程。最高峰时,在兰州的建设者数量达到10万之多。然而,随着建设大军的云集,如何为数量庞大的建设者提供充足的后勤服务,就成了当时兰州市政府的当务之急。
此时,上海的工商企业却因各种原因,处于低谷阶段。1955年7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关于工业内迁及劳动力调配座谈会”,提出了紧缩上海城市规模的战略决策。一个上海援助兰州的计划因此而得以实施。随之,一批上海工商企业和经营精英陆续迁兰,到1960年底,共有114户工业企业和商业服务企业迁到兰州。
至今,我们在兰州街头,还能看到佛慈制药厂、悦宾楼京菜馆等等上海企业。今年86岁的杨彙臣就是当年援兰的上海青年,60年的岁月,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早已变成了耄耋老者,可当年的激情依旧。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上海青年在兰州60年的故事。
接受祖国挑选,支援兰州建设,我义无反顾
那是一个青春激荡的岁月。1956年12月2日,当时26岁的我,和48名上海支兰的商业职工,坐上了开往兰州的火车。出发时,上海还是温暖如春,等三天三夜到兰州后,却是严寒的冬季。
那年,我虽然年轻,可是已经是上海商业行业的“老职工”了。我15岁就到店铺中当学徒了。我老家在浙江宁波,父亲是余姚泰兴木行的会计。15岁那年,我刚上初中,父亲就去世了。家里非常清贫,基本上靠着亲戚朋友接济。在上海一个商行中做事的大哥,传来信息说是有个商铺需要一个学徒。
尽管母亲不忍我离家,但生活所迫,也只能离家而去。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在上海店铺中当学徒,虽然辛苦,但能学到手艺,也是穷人家孩子一条不错的出路。
我带着简单的行装,乘坐轮船去了上海。初到,上海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世界,马路又宽又平,商店一眼望不到头,看什么都新鲜,看什么都好奇。直到大哥喊:“阿弟快走。”这时,我才回过神来。机会难得,第二天休息了一天,第三天就急匆匆去店铺上班了。
上海的店铺有个老规矩,进店先要拜先生,干完三年学徒才能出师。拜先生的事情,大哥早已安排妥当了。在我进店后,他还从酒店中包了一桌酒水,送到店里,请师兄弟们关照我。学徒三年,日子过得自然非常辛苦,店里管吃住,给点洗理钱,跑腿打杂,这些活计都是我的。尽管苦可是也锻炼了我,三年学徒顺利期满,后来七年中,我辗转上海几家店铺。这十年的磨练中,我逐渐成长了起来,熟悉了上海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也磨练出了过人的商业本领。
1955年底,全国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热潮中,我被调到了上海邑庙区绸布区店。不过,很快我又到了永和祥绸布商店工作。1956年秋天,传来一个消息,从此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这个消息是我们区店经理带来的,他传达了兰州市商业局冯局长的讲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兰州是国家重点工业基地,目前大量缺人,缺物资,亟待上海大力支援。他还举了一个颇为生动的例子说,在兰州的兰炼兰化等中央大企业工人们,休息天买不到商品。人少、商品少,严重影响了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听了经理传达的消息后,同事们都很激动,除老弱病残外,都写了决心书,支援兰州建设我们义无反顾。我作为年轻人,自然更是走在全店的前面。第二次动员大会上,我上台再次表决心,接受祖国挑选,支援兰州建设。
兰州的冬天,街头积雪有四五寸厚
我把报名去兰州支援大西北的事,给哥哥姐姐说了。哥哥大力支持我,国家有困难,年轻人就应该站出来。可是,姐姐却有顾虑。她觉得,大西北路太遥远,天气特别冷,生活非常苦,比起我在上海的工作生活条件,那是天壤之别。
我只好直接说,我已经报了名,表了决心。姐姐虽不同意,也只能点头了。
出发前,店里组织了欢送会,我们合影留念,姐姐送来了皮帽、皮衣、皮手套,乡下的二哥也闻讯赶来为我送行。
1956年12月2日下午,上海火车站锣鼓喧天,热闹非常,我们和亲戚朋友们一一告别后,火车开动了,一路向西再向西……
我们没有丝毫的伤悲,车厢里非常热闹,我们玩扑克、唱歌、猜谜语,青春激荡。三天三夜后,火车抵达了兰州站,那是12月5日的下午,车站上依旧是锣鼓喧天,同是上海迁兰的信大祥绸布店的员工打着“热烈欢迎上海战友参加兰州经济建设”的横幅。第二天,在信大祥绸布店的会议室中,又给我们举行了欢迎会。
上海区分店给我们在兰州布置了两个店,一个在东岗,一个在西固。我和26名同事被分到了西固店铺。人员配置得非常齐全,有主任、会计、出纳、营业员、炊事员等岗位。不过,我们的店才在选址中,暂时把我们安排在酒泉路店。这是一段比较惬意的时光,我们每天玩,去五泉山、白塔山、黄河边,市公司还组织我们去了兴隆山旅游。
兰州的冬天特别冷,气温到了零下20摄氏度,街上积雪有四五寸厚。吃水是从黄河中拉来的水,污浊不堪,要澄清才能用;马路是石子路。打电话更是困难至极。在那个青春激荡的岁月中,这些困难都不算啥!
西固店,一开门就火爆得不行
1957年9月,西固纺织品门市部终于建成了。
一开门就爆棚,生意特别好。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来我们准备得比较充分,商品的花色品种比较多。二来,我们店里清一色的上海同事,服务态度特别好。不仅周围企业的职工来购买,远郊区的人也闻讯而来。
进货是最困难的,店里没有汽车,往返城关西固只能乘坐市郊火车。我们进的货只能通过市郊列车运送。我们早上坐车到城关的市公司进货,然后雇架子车,送到五泉山附近的车站,市郊列车在这里停留三分钟,所有货物要在三分钟之内送上车。我们纺织品店里多是布匹,分量很重,也比较长,送上火车不容易。有一次,我在车上,店长在车下,结果货没装完,火车就开动了。这下可麻烦了,店长只好将剩下的货一件件挪到车站外面,然后给店里的人挂电话让他们去接站,他第二天再坐市郊车回来。西固牌坊路火车站也很简陋,没有站台,难度最大的是,停车一分钟。我要在短短一分钟内,将车上的货物推下去。好在那时有的是力气,不算特难。
我们店里不仅花色品种多,而且我们也动手搞了一些创新。有一个电子测鞋器,很有意思,顾客坐到凳子上,脚往测鞋器上一伸,玻璃屏上立刻显示出你所要的尺寸。很神奇的!还有一种电子点火器,不用火柴,只要在开关上一按,就冒火焰了,点烟取火都很方便。手离开开关,火就灭了。这个点火器人们喜欢得不得了。
作为商业行当一员,我尽力做好服务。我们上山发布票,进厂矿企业搞服务,义务劳动挖地沟。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实现着我们曾经的誓言。
当初我们西固店的26名职工,如今健在的只有3人了,86岁的我是最年轻的。我们的子女多已经退休,孙子辈也成为单位骨干。60年岁月,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为祖国繁荣做出了自己的一点点贡献,我们不忘初心,无怨无悔。
文/图兰州晨报首席记者王文元
(资料图片由记者翻拍)
相关新闻
- 2016-11-25男子兰山滑坠遇不幸蓝天救援队夜间施救
- 2016-11-22兰州市红会成立赈济救援队
- 2016-11-21兰州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援队成立
- 2016-11-1826只小狗被弃兰州黄河边 志愿者组建临时搜救队连夜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