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产业”的精准脱贫之路——庆阳镇原县精准脱贫工作侧记
原标题:“培育特色产业”的精准脱贫之路——镇原县精准脱贫工作侧记
通讯员 慕诚
脱贫致富增收是核心。如何让百姓实现稳定脱贫?这是镇原县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干部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这一核心,镇原县将产业发展融入扶贫攻坚的实践,因地制宜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尊重群众种养传统,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实施连片规模化、集约化开发。重点培育扶持发展牛、羊、鸡养殖,苹果、瓜菜、苗林栽培等特色产业,在全县形成了“北部山区养羊、杂果,南部塬区苹果、养牛,中盛带动肉鸡养殖”的产业发展布局。
800只羊、50头牛、1800只散养鸡的养殖规模,承载着镇原县武沟乡张岘村村民郭正东的致富梦想。26岁的郭正东是镇原县武沟乡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在建筑工地打过工,三年前回家创办了镇原县正旺养殖合作社,利用废弃的旧窑洞发展规模养殖。“正旺合作社为村民养殖提供技术服务,带动村民发展养殖,提升了村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武沟乡张岘村村支书刘万成说。
路岭村村民刘粉英家里三个孩子上学,以前养猪效益不好。去年,在政府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后,她把家里的老果园改成牛棚开始养牛。今年以来仅养牛育肥就收入2万元,圈里现在还有21头育肥牛和3头基础母牛,家里种了12亩甜高粱用来喂牛。“政府的引导和干部的帮扶,让我们家的生活变了样,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刘粉英说。
路岭村村支书许会峰说,为调动农户主动参与产业发展,村上先后组织村组干部群众266人,赴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养牛技术和苹果栽培技术。双联单位省农科院专家长期驻村蹲点,试种美国甜高粱大卡,平均亩产鲜草18吨,是当地玉米产草的4倍多,喂牛效率提高一倍,劳动力成本降低一倍,出栏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已推广1200亩;推广种植陇黑一号小麦,亩产600多斤,比当地品种增产21%。
从全膜粮食到饲草种植,从圈舍建设到养殖技术的培训,在扶贫部门和双联干部的大力扶持下,镇原县的贫困户在川塬沟壑搞养殖、种植,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同时,镇原县着力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全力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能够带头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升级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全县扶贫开发步伐。
2011年底,镇原县引进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分割、转化利用、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字号龙头企业——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短短两年时间里,中盛农牧公司3600万只高原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已建成运行。
“公司和双汇、金锣等知名企业建立产品供销关系,现与肯德基签订了供货协议。去年,公司全年屠宰肉鸡1300万只,产值10.4亿元,销售收入3.9亿元。”中盛公司有关负责人说:“现在公司安排农村劳动力1500多人就业,150多人参与企业运输服务,仅村民工资性年收入就达7200多万元。”
中盛公司在镇原县形成了“优质玉米种植—饲料加工—种鸡繁育—肉鸡养殖—屠宰加工—羽粉加工—有机肥加工—无公害生产”这一完整闭合的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链。有了中盛公司的带动,镇原县积极探索“抓基地、带农户、抓龙头、带产业”和“工厂化养鸡、家庭化养羊、规模化栽果”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模式,每年种植全膜玉米100万亩、秸秆青贮100万吨。当地产出的玉米,中盛公司以高出市场0.15元的价格全部收购消化,仅此一项,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2700多万元。
如今,镇原县已培育成以中盛农牧、解语花羊绒、嘉仕乳业为代表的市级以上畜牧产业龙头企业9户,建成规模养殖场278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0850户,肉鸡、肉羊、肉牛养殖分别达到1300万只、60.2万只、22.9万头,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中获得的现金收入达到638元。
相关新闻
- 2016-11-20打造强劲的产业扶贫“引擎”甘肃镇原县舞动龙头企业促农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 2016-11-17庆阳镇原农民搭上致富“大棚”车
- 2016-11-17庆阳镇原:门口倒水遭辱骂 24岁女子持刀捅死邻居
- 2016-11-15世界互联网大会原创音乐:《乌镇遇见你》